第九十三章:降低危險性(1 / 2)

時光荏苒,曾經驅逐蒙元的明軍到了崇禎年完全退化了。

想當年戚繼光在薊鎮之時是何等威風,李成梁的鐵騎橫掃遼東怕過誰來?

兵書戰冊大家都讀,戚繼光的《紀效新書》、《練兵實紀》從選兵到練兵再到排兵布陣可謂是經典教材,可是有什麼用呢?

明軍文官武將被一個大字都不認得的野豬皮打得喪膽,野蠻人中崛起了一個個文盲名將,讀兵書戰冊貌似然並卵。

一千道一萬兵書洋洋灑灑數萬言還沒有“敢戰”兩個字來得有效,明軍現在就是缺了敢戰的勇氣。

現在很明顯馬世龍和吳自勉等等將領的敢戰思維被撩撥了一點點,這就足夠了,隻要他們能夠占到便宜沒有吃虧,接下來就會有翻覆地的變化。

劉之綸其實巴不得建奴來硬啃遵化,好讓他檢驗一下五六萬軍民花了一個多月加固的城防是不是效果非凡。

他還是個火器專家,連木頭大炮這樣的奇思妙想都敢去實踐。

遵化城的布防是劉之綸親自安排,木頭火炮配合紅夷大炮加上抬槍組織的火力網可以打到二三百步,給沿著城牆根兒的明軍騎兵提供火力支援完全做得到。

建奴、韃子的騎兵接近到遵化城外圍一裏就會麵臨炮火襲擊造成傷亡,恐怕用不著繞著遵化追一圈,角色就會互換,如此安排真的能夠確保出擊部隊不會吃大虧。

劉之綸認為遵化騎兵出城襲擊建奴哨馬應該是萬無一失,他幹脆給馬世龍、吳自勉下達軍令。

他道:“馬經略、吳總兵,本官命令你們各帶本部騎兵明午時出城肅清遵化城外的建奴哨馬偵騎並且追擊三十裏不得有誤。”

劉之綸隻不過是個正三品兵部右侍郎,他居然堂而皇之給超一品正一品武將下達命令,是不是很詭異?

這不奇怪,宋朝和明朝都是以文治武,最後都被蠻族滅了國,恐怕武人地位太低也是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遵化城多了千把“紅旗軍”的虎狼之師,馬世龍和吳自勉心裏其實安定了許多。

他們也知道三屯營城駐守的建奴和韃子不是很多,現在兩軍屬於戰略僵持階段,明軍出其不意率先發難,算計幾十遊騎應該有十足把握。

二人樂滋滋領命,他們表態明會親自帶領家丁參加突襲。

黃漢來遵化的目的就是準備再打幾個便宜仗搶些戰馬、金銀,順帶著讓給予“紅旗軍”打馬長安街殊榮的崇禎皇帝一個連戰連捷的好印象。

在趕來遵化的路上,有備而來的黃漢就已經跟麾下商議好了先從哪裏下手便宜一把立刻跑路。

黃漢的麾下就有十幾個戰士家鄉在遵化北一帶,他們對這裏一草一木都很熟悉,製定的行軍路線和得手後的撤退線路都經過集思廣益認真推敲。

現在的黃漢膽子比三個月前壯了許多,實力完全不同,十幾個業餘騎兵拿六七百服役超過三年的職業騎兵的戰鬥技能當然不好比。

在明知後金軍主力根本不在遵化、三屯營附近的情況下,在已知守三屯營的後金軍主將瓦克達需要大量人馬留守的形勢下,給後金軍往關外送物資的隊伍來一下狠的貌似比較酸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