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來“紅旗軍”鐵甲家丁騎士就是一人雙乘而來,路上打劫後金軍又得到了戰馬、挽馬三四百匹,現在給加入的三百明軍騎兵換上了膘肥體壯的遼東戰馬。
明軍缺糧少餉,這三百騎兵原來的戰馬絕大多數不是好馬,騎兵沒有良駒騎乘當然會影響衝擊速度,也會導致騎士的戰鬥技能打折扣,最好的戰馬裝備騎兵理所當然。
給騎兵戰士換上好馬,相對差一些的戰馬會讓步兵騎乘,步兵也有戰馬代步在明軍之中絕對是稀罕事,七百得到馬匹的步兵都樂得合不攏嘴。
三後,換上了嶄新鴛鴦戰襖的明軍英姿勃發,一千六百餘匹戰馬、挽馬,一千四百六十七位將士向廣渠門方向揮揮手往東而去,這些大明軍人將要給後金軍點顏色看看。
黃漢忽然覺得有些不可思議,按理永平守備營應該有個隸屬關係才對!
然而到如今為止,隻有鄭國昌這個按察使是直接管轄自己的上官,朝廷沒有明確永平守備營駐地、本色糧草提供地。
發放折色應該經過兵備道之手,可是黃漢不知道原永平兵備道是戰死了還是逃跑了,也不知道朝廷有沒有任命新的永平兵備。
其實永平府以前有一位兵備道,這個人叫做白養粹兩榜進士出身,可惜此人書讀到狗肚子裏去了,居然投降了後金軍,朝廷此時有可能還沒有確認消息,因此選擇了沉默。
還有一件事也很奇怪,自己帶著人馬走了,沒人過問去哪裏?又準備去幹什麼?
這個問題大了,豈不是以後“紅旗軍”每一次報捷都要直達兵部,這應該不符合程序!
看來袞袞諸公暈菜了,永平守備營在大明丟了永平府城的情況下貌似成為了無根之浮萍。
區區千把人新組建的營伍也沒人認為能夠左右戰局,況且“紅旗軍”擅長遊擊,以前沒有上官交代任務,“紅旗軍”也是捷報頻傳,這一次看來是兵部有意不幹預讓黃漢再次自由發揮。
黃漢已經跟鄭國昌密談多次,兩人很是親熱,鄭國昌完全是以提攜晚輩的口氣告訴黃漢朝廷裏的彎彎繞,並且透露了兵部尚書乃是他的至交好友。
想來應該是梁廷棟看在老友的麵子上有意不把永平守備營的人馬交予其他文武指揮,默認鄭國昌跟黃漢的隸屬關係。
黃漢準備在此簡在帝心之時給崇禎增加印象分,用不著戰果輝煌,隻要捷報不斷就能夠達到效果,他又在琢磨著去沾後金軍的便宜。
此時已經二月底,紅歹是即將回遼東,後金軍的主力馬上會撤退,接下來就輪到入甕的阿敏吃癟,被明軍打得丟下四座紅歹是留給他駐守的城池一溜煙跑回了遼東。
————
書友們千萬別忘了投推薦票,這件事很重要、很重要真的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