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戰功還如此懂事,這樣的手下值得提攜,於是乎,黃沂州也沒吃多大虧,不僅僅又領到了鴛鴦戰襖五十件,還得到了十副棉甲、一千支羽箭、十張合力弓、五支三眼銃、五杆鳥銃和一百斤黑火藥。
有了這一次打勝仗的經曆,家丁們訓練熱情更加高漲,所有人都在苦練三九。
宋鵬飛無比羨慕黃漢箭無虛發,親眼看到好幾個後金軍被師父射死,他也想著學習射箭。
黃漢知道練習射箭並非朝夕之功,一個毫無基礎之人要練到弓箭手的水平,必須有賦還要有三五年苦練才有可能。
他幹脆跟宋鵬飛研究剛剛到手的五杆火繩槍,這個時代大明人稱呼火繩槍為鳥銃。
這個名稱有可能是讚美火繩槍能夠射落飛鳥而得名。也有可能是因為火繩槍的觸發結構在點火時如鳥嘴啄水的緣故。
明末殉節的工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範景文就曾經這樣描述鳥銃:“後手不用棄把點火,則不搖動,故十發有八九中,即飛鳥之在林,皆可射落,因是得名。”
由此可見隻要是精工細作的火繩槍準頭還是有的,按照曆史記載漢人生產的火繩槍質量領先這個時代。
此時歐洲工匠打造的火繩槍內壁無比粗糙,以至於槍手會連著包裝紙和鉛彈一起塞進槍管才能夠搗實不漏氣。
戚繼光時期,薊鎮使用的火繩槍內壁經過漢人工匠細心打磨處理,無需混合包裝紙,鉛彈能夠較好的吻合光滑的槍膛,因此五六十步距離的命中率達到範景文描述的十發有八九中。
黃漢前世有把玩了十幾年的氣槍,經常偷偷打麻雀回家烤著吃,有良好的射擊基礎,槍法頂呱呱,真的可以在五十米內射落電線杆上的麻雀。
射擊是相通的,因此黃漢變成了明軍騎兵後兩個靈魂交融導致射箭技藝沒有退步還拔高一籌。
黃沂州其實不太信任火器,但是他有七年從軍經曆,對於打放鳥銃並不陌生,他認真指點宋鵬飛嚐試練習裝填和發射。
這個時代的鳥銃裝填打放太複雜,先要清理引火孔和引藥鍋,將引藥倒入引藥鍋,並合上引藥鍋蓋。
將火銃以右手攢住,將發射藥倒進銃內,然後從槍管下抽出通條,搗實發射藥,接著取鉛彈裝進去再搗實,用右手夾著火繩,先吹去灰燼,夾置龍頭內,對前照星閉口息氣,最後是對準目標扣動扳機。
麻煩些不要緊,勤學苦練後熟能生巧,黃漢開動腦筋簡化了幾個程序,並且用紙包把火藥定量了,擔心炸膛風險,隻敢用了核準定量的六成。
現在來不及自己生產鳥銃,隻能用領來的五支讓宋鵬飛和趙坤、劉四海、王根生四人進行適應性練習,最主要的是練習裝填、瞄準和穩定性。
黃漢自己一有時間也裝填、瞄準、打放忙得不亦樂乎,他知道曆史進程,明白火器會取代冷兵器,此時不勤學苦練更待何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