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9章 沸沸揚揚(2 / 2)

由此可見,祖大壽真是一代梟雄,判斷形勢很準,不到絕境堅決不投降建奴是無比正確的。

皇帝在平台議事,十幾個朝廷重臣各抒己見,這些人是六部尚書和幾位文淵閣大學士,掛兵部尚書衘的鄭國昌奉詔而來,司禮監幾個秉筆太監也垂首侍立在一側。

大淩河城的戲劇一幕朝廷傳得沸沸揚揚,這就是大明朝堂的特征,沒有秘密。

況且大明曉得祖大壽脫身內情的多達幾十,加上後金軍方麵多達幾萬。

說不定祖大壽如何殺袍澤何可綱耍無賴欺騙紅歹是逃回錦州城,就是後金軍故意傳播也不得而知,反正大明皇帝猜忌邊關將領有利於大金國。

朝廷重臣此時都投鼠忌器沒人敢參祖大壽喪師失地、殺害忠良,也不知他們平時標榜的道德,鼓吹的寧折不彎的氣節安在?兩種標準昭然若揭。

有一個人挺身而出,他不鳥祖大壽不在意關寧軍是否投降,因為曆史上的鄭國昌就是氣節長存的大明英烈,他是在永平府死戰殉國的朝廷從二品文官,也是當時殉國的最高品級現任文官大員。

鄭國昌正義感爆棚,對大明忠心耿耿,他鬥誌昂揚,提議道:“陛下,祖大壽罪行罄竹難書,老臣深知此時不宜追究,陛下何不下旨召見祖大壽進京述職、議餉?”

周延儒附和道:“善!祖少傳這幾年連續加官進爵,早就應該進京麵聖叩謝皇恩,此時再給封賞召其進京正是時候。”

崇禎沉吟片刻下定決心道:“內閣擬旨加封祖少傳太子太傅令其即日進京覲見。”

徐光啟見皇帝和首輔都準備向祖大壽下手,建議道:“宣祖少傳進京的同時朝廷應該適當調整一下部署,山海關有白杆兵七千駐防可以安心,這時就得加強寧遠一線的控製才能夠有備無患。”

鄭國昌附議道:“徐閣老所言甚是,此時貿然派將接管錦州防禦勢必打草驚蛇,布局寧遠正當其時。”

溫體仁奏道:“老臣認為出任寧遠總兵官之人一定要有威望有實力才能夠力挽狂瀾,老臣建議調東平侯兼職寧遠總兵官。”

首輔大臣周延儒有不同看法,他道:“東平侯麾下‘紅旗軍’在遼南激戰幾個月,傷亡三千,現如今大多數是新招募的兵丁,形成戰鬥力尚且需要時日,此時怎麼可能在堅守金州一線的同時接管寧遠?”

兵部尚書熊明遇道:“如果有‘紅旗軍’守寧遠那麼山海關可謂固若金湯,隻不過金州恐怕難以守住了,畢竟那裏跟建奴異手數次,調其他邊鎮人馬駐防實在是勉為其難。”

溫體仁道:“如今能夠跟東奴一戰的除了關寧軍恐怕隻有‘紅旗軍’,此時就得權衡金州、寧遠孰輕孰重。”

鄭國昌聞聽此言立刻不答應了,好不容易才複土二百裏怎麼能夠輕言放棄,況且這複土大功還是愛婿所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