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海一夜未眠,他久經戰陣,大金軍奪取遼東城池之時大多數是采用裏應外合夜襲破城,他當然擔心漢軍乘著夜色放明軍入城,親自帶著衛隊巡夜,不許任何人發出喧嘩聲,發現夜裏有漢人走動殺無赦。
黃漢根本沒打算發動夜襲,因為“紅旗軍”銃手能夠精準射擊,有效殺傷距離遠遠大於建奴的步弓,在視線良好的情況下發動奪城之戰有利於我軍。
“紅旗軍”兵力不足,黃漢不準備四麵圍攻複州城,而是選擇突破北麵的鎮海門。
其餘二門都采取結硬寨設置路障的辦法阻礙建奴騎兵奔逃,不苛求全殲突圍的人馬,以在減少我軍傷亡的前提下給予建奴大量殺傷即可。
這完全是量力而行,“紅旗軍”出動的總人數還不足一萬,減去水手、炮手、隨軍勞役,再減去留著機動的騎兵,能夠在圍城之時參與攻擊的也就兩三千人而已。
第二天一大早,明軍還是如昨天下午那樣展示俘虜和首級,還是不斷喊話提醒漢人和葉赫部女真反戈一擊,他們始終保持在抬槍的二百步射程之外。
由於明軍押著俘虜不斷遊走,複州布置在北城牆段的兩門紅夷大炮和幾門佛郎機炮沒法瞄準,因此明軍雖然在炮火射程之內複州城頭的火炮也沒有打響。
建奴也知道打炮不容易,最好選擇明軍密集衝鋒之時予以打擊,因此沒有嚴令漢軍炮手開炮。
其實他們也是投鼠忌器,畢竟那裏有幾十個被俘的八旗軍,炮彈又不長眼,真的打死了族人恐怕會惹麻煩,因此他們選擇了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誰知宋鵬飛要的就是敵人被麻痹不會輕易開炮的結果,他是步兵營主將,經常看炮兵訓練,了解炮火的威力和射程。
他早就通過觀察城頭紅夷大炮的位置和仰角大體估算著萬一建奴開炮,炮彈的大致落點,他帶著麾下其實根本沒有在炮彈落點範圍內停留。
宋鵬飛一直帶著三百一級射手在接近複州鎮海門,也一直密切觀察城頭的炮位,發現建奴根本不知道命令漢軍炮手調整仰角瞄準他們這支隊伍樂不可支,
劉在旗跟宋鵬飛很熟悉,去年春天就是宋鵬飛替他求情,他才得以留下性命,宋鵬飛是他心中的恩主之一。
見到已經是朝廷正三品衛指揮使的宋鵬飛親自帶隊來進行攻心戰,劉在旗立刻明白今天肯定不是繼續宣傳瓦解敵軍那麼簡單,我軍肯定會采取行動。
劉在旗表現得很積極,依舊舉著大喇叭跑在隊伍前喊話。複州城頭的建奴守軍都冷眼看著劉在旗表演,漢人此時被建奴驅趕,已經沒有幾個能夠在城頭瞧熱鬧。
到了晌午之時押著俘虜遊行的明軍突然發難,那是一百餘端著銃的明軍忽然舉銃瞄準鎮海門方向劈裏啪啦打響,還有一百餘人飛速往城門方向奔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