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美國人侵巴拿馬之戰——奪取運河,護住咽喉(1 / 3)

美國和巴拿馬的主要矛盾是巴拿馬運河問題。1903年,美國政府與巴拿馬鑒定了不平等條約,美國以一次付給1000萬美元和每年交付25萬美元租金的低價,攫取了開鑿運河權和對運河區的永久租借權。1914年,巴拿馬運河鑿通後,美國把運河區變成了國中之國,由美國政府任命總督,升美國國旗,實行美國法律。美國每年從運河通行稅中掠走1億多美元。

由於巴拿馬人民進行了堅決的鬥爭,美國被迫於1936年把該運河租金增加到每年43萬美元,1955年又增加到193萬美元。1956年埃及將蘇伊士運河收歸國有,這大大鼓舞了巴拿馬人民將巴拿馬運河收歸國有的信心。1958年5月至1964年1月,巴拿馬人民多次舉行爭取運河區主權的抗議示威。1964年4月,美巴兩國政府簽署聯合聲明,同意為達成一項“公正與平等的協定”進行談判。經巴方10多年不屈不撓的鬥爭,美巴兩國政府首腦於1977年9月7日在華盛頓簽署了新的巴拿馬運河條約。新條約規定,廢除1903年條約,取消美國永久占領運河區的特權,1999年12月31日後該運河及運河區將完全由巴拿馬控製。新條約還規定,從1990年起,運河區管理委員會主任應由巴方提名(必須是巴拿馬人)而由白宮任命。裏根就任美總統後,口頭上雖同意2000年把巴拿馬運河交還巴方,但實際上根本不想交,非交不可時也堅持要交給“美國認為是可靠的人”。

曼努埃爾?安東尼奧?諾列加自1983年就任巴拿馬國防軍司令後,奉行民族主義方針,堅決要求履行新運河條約,為收複運河主權同美國進行了堅決的鬥爭。裏根政府視他為眼中釘,必欲拔之而後快。1987年6月26日,美國參議院以84票對2票通過一項關於巴馬拿局勢的議案,要求巴拿馬政府撤消諾列加國防軍司令職務,要求巴拿馬軍人“還政予民”,“結束侵犯人權的行為”。結果,巴拿馬城1.5萬人舉行遊行示威,抗議美國幹涉巴拿馬內政。

為了迫使巴拿馬軍方早日交權,美國政府於1987年7月1日宣布關閉美國駐巴領事處,並從1987年開始對巴拿馬實行經濟製裁;1988年4月8日,實行“國際緊急經濟權力法”,下令凍結巴拿馬政府在美國的財產,禁止美國企業和個人向諾列加政權支付任何款項,致使巴國內銀行紛紛停業,使巴政府無法按時發放公職人員工資和軍隊薪餉。巴一些工廠相繼倒閉,失業人數大增,供應困難,食品奇缺,巴拿馬政府陷於極其困難的境地。

與此同時,美國還對巴拿馬進行軍事威脅。1988年4月2日,美國借口美在巴公民的利益受到“日益嚴重的威脅”,宣布調派1300名官兵、26架武裝直升機和一批重要軍用物資前往巴拿馬。4月8日,美又向巴拿馬增派800名海軍陸戰隊員。4月14日,4萬多美軍在加勒比海舉行大規模軍事演習。1989年10月30日,南方司令部動用直升機、戰鬥機,在巴首都附近舉行軍事演習,企圖以武力威脅,迫使諾列加下台。

此外,美國政府還利用巴國防軍前參謀長迪亞斯與諾列加的矛盾,挑撥巴拿馬人民同政府和軍隊的關係,支持反對派開展各種倒諾列加的活動。

盡管美國政府從各方麵施加壓力,但諾列加仍牢牢控製著巴拿馬局勢。1989年5月7日,巴舉行全國大選,引起國際關注,來自美國、歐洲與拉美各國的觀察員觀察了選舉情況。大選投票結束不久,官方支持的“民族解放聯盟”總統候選人卡洛斯?杜克和反對派“公民反對派民主聯盟”總統候選人吉列爾莫?恩達拉都宣稱自己獲勝。由官方控製的全國計票委員會隨即中止計票,首都出現緊張氣氛。5月10日,反對派常委會遊行示威,抗議當局在大選中舞弊,同軍警發生衝突,造成多人傷亡,恩達拉及其兩名副總統競選夥伴也被打傷。當晚,選舉法庭宣布大選無效。美國迅速作出反應,強烈譴責巴拿馬當局,召回美國駐巴大使。8月31日,在諾列加將軍,帕爾馬代總統、政府內閣成員及國防軍參謀部成員參加的國務會議上,弗朗西斯科?羅德裏格斯?波韋達被任命為新總統,卡洛斯?奧索雷斯?蒂帕爾多斯為副總統。9月1日新總統就職後,諾列加發表了和解聲明,表示願意同美改善關係。但美國的態度十分強硬,重申隻有諾列加放棄國防軍司令職務,兩國關係才可能恢複。不久,美國政府又宣稱,不排除以任何方式對付諾列加,甚至包括“逮捕”。

1989年10月3日,以巴拿馬國防軍“烏拉卡營”營長為首的一些軍官發動兵變,要求諾列加及其他高級軍官退役,在美洲國家組織監督下舉行新的大選,成立臨時政府,以解決持續兩年多的危機。但兵變很快被忠於諾列加的“2000年營”所平息。隨後,諾列加對內加強了控製,逮捕了與兵變有牽連的軍官,改組了國防軍參謀部、國家安全局、特種兵和警察等要害部門,將其親信安插到關鍵崗位,從而破壞了美國苦心經營的反諾勢力。與此同時,巴拿馬重新組建了全國民眾代表大會取代議會,宣布實行“戰爭狀態法”,改革稅收製度,結果使諾列加的統治地位有所加強,使美國從內部瓦解諾列加政權的可能性越來越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