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267年,京湖安撫製置使呂文德犯了一個讓人苦笑不得的嚴重失誤,他竟然允許蒙古軍在樊城外置榷場。於是蒙軍很快的就進築起了堡壘,一下字就斷絕了襄樊的糧道。等到呂文德明白過來,知道自己誤事了,又氣又急,一病不起。
公元1268年,忽必烈派阿術為主將、劉整為副將率領蒙古軍隊和降蒙的南宋水師攻打襄樊,最後一次襄樊戰役拉開序幕。在得知襄樊被圍後,宋王朝急忙下令四川和兩淮的援軍增援襄樊。
同時京湖安撫製置副使、襄陽知府呂文煥,也幾次主動出擊,力圖打破蒙軍的包圍,但是都沒有成功。1269年3月,兩淮都統張世傑,率馬步舟師最先趕到襄樊,與蒙軍在襄陽東南的漢江上進行了一場大戰。經過激戰,張世傑不敵蒙軍,被迫退回。隨後趕到的四川安撫製置使夏貴,則利用春際漢水暴漲,以戰船將糧衣等物資送入襄陽城內。同年6月,荊鄂都統唐永堅,自襄陽城殺出,結果兵敗被俘投降。同年7月,夏貴率5萬軍隊、3千艘戰船,再度增援襄陽。此次卻遭沿江堡壘蒙軍的猛烈阻擊,增援未果。同年12月,呂文德病故。京湖戰場宋軍失去了臨邊40年,最具威望的軍事指揮官,給襄陽保衛戰帶來了重大的消極影響。
盡管蒙古決定不惜一切代價奪取襄樊,各地的軍隊也是源源不斷地開往襄樊,在短短一年之內圍困襄樊的蒙軍就增至了10萬。但是,呂文德所建立的軍事集團的戰鬥力也是不容小視的。他們在襄樊地區經營十多年,他們憑借襄樊夾漢水,地險城固的有利地形,特別是守備措施充分,物資儲備豐富,使得蒙軍雖然急切,但也在短時間內根本拿不下襄樊。
但是,由於元軍在襄樊地區站穩腳跟,采取長期圍困的方式不斷的縮小包圍。特別是元軍對於援助襄陽的部隊進行痛擊,宋軍幾次增援都以失敗告終。 這就是所謂後來有名的“圍點打援”的戰術。這個戰術一執行就是三年,等到1273年時,襄陽城已經麵臨著巨大的困境。特別是元軍大舉圍攻樊城,失陷後,襄陽再無所恃,城中也早已糧柴短缺,士氣低落。在這個時候,元朝派人勸降,呂文煥在1273年的二月舉城投降,襄樊戰役正式結束。
襄樊之戰是決定南宋命運的關鍵一戰,南宋參加最後一次襄樊戰役的主要是呂氏軍事集團的部隊,雖然他們浴血奮戰的功績不容抹煞,但由於指揮失誤迭出,以及南宋王朝的腐敗自毀長城,最終導致了這一關鍵戰役的失敗。
襄樊之戰之後,南宋沒有幾年便迅速的敗亡了,到1279年陸秀夫背著南宋最後一個皇帝跳海,南宋滅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