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火星上去種草
佚名
到火星上去種草,這話激動人心,也令人生疑。美國宇航局將於2007年發射一個探測器直飛火星,其使命之一就是在那遙遠的、貧瘠的地方種植一種名為“擬南芥”的植物。
當然,在火星上種草,是由機器人代勞的。這個機器人將隨同著落器降落火星,對火星土壤狀況進行數據采樣,傳給地麵科學家分析,然後科學家們控製機器人通過施肥、澆水對火星土壤進行改良,營造出擬南芥能夠生存的環境。擬南芥的種子,並非直接播種在火星土壤中,而是首先在著落器中的微型溫室裏萌芽,待長成幼苗後再移栽到火星的泥土中。
擬南芥之所以被選為挺進火星的先鋒,是因為它有獨特的優點。它不但個頭矮,最高不過20多厘米,而且生長周期短,一個月內即可發芽抽葉。更重要的是這種雜草狀的十字花科植物基因在所有植物基因組中率先被完整破譯。
這種擬南芥非尋常種類,而是經過了轉基因技術改造的。它被插入了一些所謂的“報告基因”,能夠發出綠瑩瑩的光,報告自己在火星上是否生了病,是否遭遇高溫、幹旱等惡劣天氣。科學家根據轉基因擬南芥發回的種種報告,采取有效的護理措施,使得它們在火星上能更好地生長。
花這麼大力氣到火星上去種草,主要是為了實踐科學家們提出的“生態合成”理念。具體來說,是想驗證能否通過植物來吸納火星大氣層中的二氧化碳,從而製造出生命演進所需要的氧氣。
在那晝夜溫差懸殊、濕度隻有0.03%的火星上,草能種得活嗎?科學家們十分樂觀,信心十足地說:“我們對此毫不懷疑,我們將證明,地球上進化出的生物,也有能力在那遙遠的世界裏生存。”一旦轉基因擬南芥在火星上紮下根,寂寞宇宙中的這片草,無疑將成為吸引入類登臨火星的一種無聲的號召。
筷子
佚名
筷子,是中國人的一大發明。據說,世界上共有三種吃東西的方式,直接用手拿的占40%,用筷子的占30%,用刀叉的也占30%。
中國早在殷商時代就開始使用筷子,不過最初並不叫“筷”。在先秦文獻中把筷子稱為“著”。隋朝時期,筷子又被稱為“筋”。
“筷”這個稱呼是怎麼出現的呢?據明代陸容在《菽園雜記》裏說,江南吳中稱“著”為“快兒”,撐“幡布”為“抹布”,是因為行船的人忌諱“住”和“翻”。大約在宋代以後,“快”字上又加了個“竹”頭,成為“筷”,這大概是由於筷子大多用竹子做的緣故吧。
筷子的結構極為簡單,我國的筷子是上粗下細,下圓上方。當筷子傳到日本後,日本就把筷子製成圓錐形。
筷子雖然簡單,但中國人在筷子上的質材和雕飾上也做了不少文章。先秦時已有象牙筷和銅筷。隋唐以來,宮廷、官府和富豪之家,用金銀作筷子,用玉石、珊瑚等雕飾筷子。考究的筷子還要鑲個銀頭,這是用來試驗食品中是否有毒,如有毒,銀頭立刻就會變成黑色或綠色。
中國人用筷子的功夫,常常吸引外國人,西方近年來興起了“用筷熱”,還出現專門教人使用筷子的“培訓中心”。有的醫學家認為,使用筷子能帶動人體的30多個關節和50多處肌肉,有助於手的靈巧和腦的發達。也有人說,中國人的手特別巧,與從小用筷子有很大的關係。
據說,世界上第一家“筷子博物館”在德國,那裏展覽了一萬多種產地不同,質地不同以及時間不同的筷子。真可謂洋洋大觀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