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德魯·格羅夫,出生於匈牙利布達佩斯,曾領導英特爾公司重建微處理器王國,被譽為世界信息技術產業領袖、電腦硬件之王。
格羅夫的母親是一位圖書館的管理員,父親學業未結便輟學回家,經營賣牛奶的生意。1940年前後,布達佩斯流行猩紅熱,4歲的格羅夫染此病雖僥幸未死,耳朵卻爛得像個小“漏鬥”,聽覺器官受到嚴重損傷。“二戰”時,德國人到處殘殺猶太人,格羅夫的父親於1941年被召集到一個勞動隊而失蹤,母子倆靠偷來的證件生活,並認識了一個基督教家庭,從而躲過了1944年的屠殺。“二戰”後,父親從東線生還,但由於出身於猶太資本家家庭,格羅夫被列為“階級敵人”。於是他利用1956年蘇聯出兵布達佩斯的機會,與朋友出逃西方,作為難民來到美國,並入紐約城市大學主修化學工程。
1957年,諾宜斯等八位工程師創立仙童半導體公司。仙童公司在60年代以來的半導體產業發展史上,扮演了火車頭的作用。1967年,仙童公司的營業額已達196億美元。格羅夫於1963年加入仙童公司。後來仙童試驗室與生產工廠脫節。1968年7月,諾宜斯、摩爾與格羅夫自創英特爾公司。摩爾與格羅夫在某些方麵有互補作用。摩爾的專長在於思考、分析和謀略,能很準確地掌握技術趨勢等大方向,是一位思想家;格羅夫做事明快果斷、雷厲風行、魄力十足。1970年,摩爾與格羅夫在華盛頓公園散步時,摩爾告訴格羅夫:“有一天你將管理英特爾。”
英特爾率先進入存儲器市場,70年代前後它在存儲器市場上占的份額幾乎為百分之百。後來存儲器市場出現十多家公司,爭相拿出自己的最新成果。贏家並不總是英特爾。由於公司規模擴大、業績不佳,英特爾急需有魄力、明快果斷、粗中有細的實幹家支撐英特爾。1979年,格羅夫出任總裁兼管理者,大刀闊斧地實行對英特爾的管理。
80年代初,日本的存儲器公司以勢不可擋的力量登場,而英特爾的產品又出現問題。惠普公司宣稱日本存儲器質量優於美國產品。英特爾迅速改進質量,降低價格,但無濟於事。英特爾連續六個季度虧損。1985年,格羅夫開始了他艱難的曆程——力排眾議,頂住壓力,砍掉了全公司為之傾注心血的存儲器生產,把英特爾的重點轉移到微處理器上。從1985年中期至1986年,公司裁掉1/3的人員,關閉7座工廠,營業虧損26億美元。1984~1987年,微處理器開始見效,英特爾的戰略轉移為英特爾本身乃至未來的PC業的迅速發展提供了良機,奠定了基礎。1985年英特爾推出32位的386芯片,當時它的速度是286的3倍,是其他32位芯片的2倍,其功能是芯片市場上最強大的。由於個人電腦龍頭老大IBM認為286對個人電腦已足夠了,所以在IBM缺席的情況下,386成為市場上的搶手貨,訂單鋪天蓋地而來。1989年,英特爾486研製小組完成第一顆芯片,同年486推出。格羅夫認識到,英特爾應將個人電腦上的優勢擴大到新型的通訊和多媒體世界,實現戰略上的再次轉型。
1992年5月,比486功能更大的微處理器問世,格羅夫為防其他公司抄襲,將其稱為Pentium處理器。1994年,英特爾公司的大部分業務圍繞微處理器開展,業績相當不錯,收入超過100億美元。這一年,奔騰處理器投入全麵生產。恰在這一年,英特爾麵臨第二次危機。一位數學教授指出,運用奔騰處理器處理重荷數學運算研究複雜數學問題時會出現差錯。英特爾公司並未在意,因為這種設計錯誤在90億次除法運算中才出現一次,但報界對此十分注意,幾乎每家報紙都談論此事。用戶們紛紛要求退貨或更換芯片。一星期後,格羅夫作出一項前所未有的決定:“為所有要求更換部件的用戶更換部件。”英特爾的員工們放下手中工作全力去辦這件事。開發人員抓緊時間修正了錯誤。公司在短短六個星期內改變了危機局麵,並耗費了475億美元。浮點運算事件反而使英特爾的奔騰處理器成為當時芯片中最熱的產品,英特爾公司又先後開發出奔騰係列產品。
格羅夫認為,人們往往在取得極大成功時容易自滿。公司一旦製造成了一整套頗受人們歡迎的產品,公司的員工或管理者就容易自滿。而環境悄悄改變時,處於自滿狀態的公司往往反應遲鈍。這時,惟有一劑擔憂藥才能使他們清醒,使他們的生存本能變得敏銳起來。一旦憂患無法表達,擔憂不能交流,公司將失去生命而處於癱瘓狀態。因此必須讓壞消息能向上傳達,使公司認識危機。作為一流的企業管理大師,無論格羅夫還是蓋茨都有共同之處:他們的信息永遠比別人快一步。格羅夫每天花很多時間閱讀或在網上瀏覽電子郵件,晚上查看第二天才出刊的重要新聞。格羅夫倡導公開、平等、民主、雙向溝通的企業文化氛圍。在英特爾,任何事情都不會因職位高低而存在待遇上的歧視,英特爾總部的辦公室一律是標準隔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