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世界大戰時,德國針對英,法等國的海上運輸線展開了大規模的潛艇戰。各國又建造了能夠擔負遠洋護航反潛任務的護衛艦,新的護衛艦在噸位、火力、續航性等方麵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德國展開了更猛烈的潛艇攻勢,這就使護衛艦的需要量更大,其擔負的任務也更加多樣化。於是各國大量建造性能更好的護衛艦,僅英、美、法、德、意5國就建造護衛艦達1800艘之多。護衛艦也不負眾望,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反潛、防空、護航作戰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並多次參加機動編隊海戰和兩棲登陸作戰。
現代護衛艦在反潛、反艦和防空能力方麵都有了顯著增強,其指揮操縱和武器控製係統也日益自動化,並且能兼負驅逐艦的戰鬥任務,成為有發展前途的艦種之一。
攻擊機
起源:德國 問世年代:1915年
攻擊機又稱強擊機,它主要用於從低空、超低空攻擊地麵(水麵)中小型目標,對己方部隊實施直接火力支援。
最早的攻擊機是由德國容克公司研製的容克JI型飛機,它於1915年12月5日首次試飛。它是一種裝有鋁合金蒙皮和防護裝甲的雙翼機,也是最早全的金屬飛機。機上安有機槍,載有少量炸彈,可低空對地麵目標進行掃射、轟炸。後來容克公司又發展了更先進的CLI─IV型攻擊機,由雙翼改為下單翼,速度和機動性也有了提高,機上裝有2~3挺機槍。它們在執行危險的低空近距離火力支援方麵,顯示了良好的性能和作戰效果。
鑒於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經驗,納粹德國為準備新的大戰,在30年代又發展了新的攻擊機容克─87和亨舍爾─123。在當時,它們又被稱為 “俯衝轟炸機”。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蘇聯和美國,日本也研製了本國的攻擊機。(圖)(美國空軍目前使用的A─10攻擊機)
現代攻擊機的飛行速度並不快,時速一般在700~1000公裏,它更強調超低空突防和攻擊能力。它們一般都裝備有機關炮和火箭彈,可掛載精確製導炸彈和空地導彈,具備夜間攻擊能力和一定的電子對抗能力。
航空母艦
起源:英國 問世年代:1917年
航空母艦是以艦載飛機為主要武器,並作為艦載飛機編隊的海上活動基地的大型軍艦,它是現代海軍水麵戰鬥艦艇中最大,也是作戰能力最強的艦種。
1910年11月14日,美國飛行員尤金·伊利駕駛一駕“冠蒂斯”雙翼機首次從前甲板鋪有25米木製跑道的“伯明翰”號巡洋艦上起飛。翌年1月8日,伊利又駕同一飛機在後甲板鋪有36米跑道和22根阻攔索的“賓夕法尼亞”號巡洋艦上首次降落成功。
1912年和1917年,英國的薩姆遜中尉和鄧寧中校又分別駕機從行駛的軍艦上完成了起飛和降落。這些勇敢者的試驗,孕育了航空母艦的誕生。
1917年6月,英國將一艘巡洋艦改裝為世界上最早的航空母艦“暴怒”號,它載機20架。但是由於原巡洋艦中部的建築未拆除,甲板分前後兩塊,飛機起落既不方便又很危險。1918年英國又將建造中的“卡吉士”號郵船改建為航空母艦,更名為“百眼巨人”。它是第一艘有直通甲板的航空母艦,飛行甲板長168米。甲板下是機庫,有多部升降機可將飛機升至甲板上,可載機20架。
航空母艦初建功勳是在1940年11月11日,英國海軍的20架老式“旗魚”式雙翼魚雷轟炸機從“光榮”號航母上起飛,擊沉毀了塔蘭托港內的3艘意大利戰列艦。
反坦克炮
起源:德國 問世年代:1906年
反坦克炮是在坦克與反坦克鬥爭中應運而生的,是專門用來對付坦克和裝甲車輛的重要武器之一。它的炮身長、初速大、直射距離遠,發射速度快。穿甲效力強,大多屬加農炮或無後坐力炮類型。反坦克炮的彈道弧度很小,一般對目標進行直接瞄準和射擊。
1916年,第一批坦克投入戰場之後,在各國軍隊中引起極大的震動,它們紛紛研究自己的坦克和各種反坦克武器。在此後不久,法國就製造出了世界上第一門反坦克炮,起名為 “樂天號”。 “樂天號”反坦克炮可視為加農炮的同族兄弟,它的特點是炮管較長,炮膛壓力較大,因而其實心的穿甲彈出炮口之後,動量很大,具有足夠穿透坦克裝甲的能力。
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隨著坦克的普遍使用,各國專用反坦克炮也相繼問世。最早的坦克裝甲厚度僅有6~18毫米。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某些中型和重型坦克的裝甲厚度已達70~100毫米。同時,反坦克炮的口徑也從20毫米加大至57~100毫米,而次口徑鎢芯超速穿甲彈,鈍頭穿甲彈和空心裝藥破甲彈等甲、破甲策力更強的彈種的誕生,也使反坦克炮的性能得到了很大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