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長發育迅速,營養需要量高。
1.嬰幼兒的生長發育快,年齡、日齡越小,生長發育越快,尤其是出生後前半年,每個月體重要增長600~800g,甚至超過1000g。2~3歲的幼兒體重每年要增長2~3kg,身長一歲內每年長25cm,2歲內年增長11~13cm,2歲後每年長5~6cm。這樣快的增長速度,需要給大量的蛋白質構成人體組織和器官,補充消耗的熱能。按每公斤體重的需要量比較,蛋白質需要量是成人的3-4倍,熱能需要量是成人的2~3倍。如果攝取的食物(包括母乳)不足,熱能營養素供給不足,小兒的生長發育就受到影響,或是生長滯後或是發育遲緩,體形瘦弱矮小,精神呆滯不活潑,易患各種疾病。因此營養需要量要高,要保證充足供應各種營養素。
2.消化吸收功能差,營養素要質量優良。一方麵日常營養需求量大,但消化吸收功能卻不完善,這成為兒童營養中較為突出的問題。隻顧營養,忽視消化吸收功能可能會造成營養過剩,消化吸收不良,反而影響小兒生長發育。相反,如片麵強調消化器官功能弱,生怕吃壞了肚子而限製過多,又可能造成營養不足。因此要科學合理處理好這一矛盾,統籌兼顧。
年齡越小,消化器官功能越不成熟。小嬰兒尚未出牙,咀嚼功能差,隻能哺乳飲水,且以母乳最優,4個月內應提供純母乳喂養。隨著年齡增長可逐漸添加輔食,單純母乳也難以滿足生長發育的需要。再如出生時胃容量小,最多也隻能進60ml左右,後隨日齡月齡增加,胃容量逐漸增加,進食量也應隨之增加。如超過胃容量就引起嘔吐。相應的吃的次數也要合理。嬰幼兒胃酸度較低,胃腸激素、酶的數量少,活性差,所以消化吸收功能也差,對營養素的利用率也低。另外,嬰幼兒不具備在自己體內製備精氨酸、組氨酸的能力,對必需氨基酸的需要量多於成人(小兒10種,成人
3.自身調節功能差,須預防消化功能的紊亂。小兒的神經、體液、內分泌的調節功能相對差,對外界環境、食品的種類、質地、膳食結構變化的適應性差,稍有不慎易造成功能紊亂,消化不良,腹瀉嘔吐,營養失調,因此要在日常生活中注意環境、季節、氣候變化,調配食物的方法,食品種類等。如夏季天熱,宜給清淡飲食,冬季則可給厚味飲食,還要注意飲食宜忌,新增食物品種不要操之過急,一種一種的加,由少到多,循序漸進,免傷脾胃等等。總之要力防消化功能的紊亂。
4.各器官功能發育不同步,各營養素供給要適時。各係統器官的發育有先有後,有早有遲,並非同步。如神經係統發育較早,出生時腦重量為350g,為成人的1/4,而體重僅為成人的5%左右。可見在胚胎期腦發育就是優先的。生後第一年腦重量增加最快,6個月時達600g,9個月時達700g,比出生時增加一倍,此時已達成人的1/2.1歲時腦重量為900g,以後增長漸慢,6~7歲時達成人腦重量的90%以上,為1300g左右。腦的重量和結構都有明顯的年齡特點。腦細胞數量出生時已達成人水平,為140億左右,細胞體積不斷長大,功能不斷分化,到3歲時腦細胞和大腦結構的溝回已大致分化完成,8歲時腦細胞的形態、神經纖維的網狀結構和神經細胞之間的複雜聯係、腦細胞的各種功能已接近成人。可見出生後至3歲的嬰幼兒時期是人一生中腦重量增加最快和腦細胞分化最旺盛的時期,比其他組織器官的發育要快許多。顯而易見在這個時期需要供給嬰幼兒足夠的蛋白質、鈣、磷、卵磷脂、B族維生素等營養物質,以保證大腦的發育及日後的智能水平。又如嬰兒時期骨骼係統發育較快,對維生素D和鈣的需要量多,若維生素D供給不足就會發生佝僂病,出現方顱、雞胸、膝外翻、羅圈腿等骨骼畸形。一旦發生畸形,日後即使大量補維生素D及鈣也無濟於事了。因此千萬記住在孩子生長發育急需時期保證充足供應才能防患於未然。
5.尚無飲食自理功能,要依靠家長的悉心照料。兒童營養的好壞,的確掌握在父母手中,因為他們無飲食自理能力,全部或大部靠家長為其安排。要求數量充足,質量從優,在膳食搭配上要合理,量、質、色、香、味都要有科學性,還要培養孩子良好的飲食行為,不要偏食、厭食、貪食,講究飲食衛生等等。倘若過多食用含脂肪和糖類的食物,可導致肥胖,埋下成年易患高血壓、冠心病、糖尿病、腫瘤等疾病的隱患,嚴重影響成年期的生命和生活質量。總之家長要更多的掌握營養知識和喂養技能,做到選擇優質食物,科學搭配食物,正確烹調製作食物,您的孩子將會成長為一個健康的高素質人才。千萬別讓孩子早上喝碗稀飯蘿卜幹,中午吃份洋快餐,馬馬虎虎過一天,采取的是應付性、任務性、簡單從事的態度,這樣您將會貽誤孩子的一生,後悔晚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