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0章 中國崛起的國際製衡(2)(1 / 3)

軍事威脅。目前中國雖然比美國弱,但中國仍是大國,軍費日增,軍隊日強。中國曾經與鄰國打仗,現仍與她的鄰國存在著諸多領土爭端,對有爭議的南中國海更不斷宣示自身的主權要求,還向危險國家出售核技術和導彈等武器,並在台海進行大規模軍事演習。隨著中國經濟和軍事實力的不斷增強,中國會變得越來越無節製地追求其軍事目標,而亞太地區目前又尚沒有健全的安全機製,因此對來自中國的軍事威脅無法控製。

政治威脅。中國缺少民主,法製不全,共產黨威信下降,意識形態出現真空,官場腐敗嚴重,收入兩極分化,社會秩序不穩,存在出現政治和社會危機的可能性。一旦社會失控,中國動蕩將威脅到全球安全與穩定。

經濟威脅。用購買力平價法和中國經濟增長率計算,中國經濟現在已經排列世界第三,21世紀二三十年代將升至世界第一。中國貿易保護主義和不按照國際規則辦事,不僅將成為比日本還要難對付的競爭對手,而且還將破壞現有世界經濟秩序,嚴重威脅美國和西方利益。

文明威脅。由於冷戰結束,今後的衝突將是不同文明之間的衝突。中國的儒家文明是一種落後文明,目前正在聯合富有侵略性的伊斯蘭文明共同向西方先進基督教文明發起進攻。這一有關文明威脅的觀點,也是我們上麵提到的美國哈佛大學教授塞繆爾.亨廷頓的主要代表觀點。

2001年,隨著中國正式加入世界貿易組織,西方“中國威脅論”也在花樣翻新,原來的“中國威脅論”遂變異成以下一些主要觀點:

(1)作為主要晴雨表的外國直接投資大都被中國吸納(多達80%),從而使亞洲其它發展中國家和地區(包括原來吸收外資最多的東亞和東南亞國家和地區)失去了繼續複興的寶貴資金。

(2)中國擁有廉價的勞動力,亞洲各國市場裏充斥了中國以“傾銷價格”出售的各種家用產品。近些年來,“中國產”商品已進入到某些本來西方國家才擁有的高科技領域。中國產品大規模的“入侵”,加劇了東亞、東南亞國家,乃至全球的整體價格水平的下跌,世界正因中國經濟的擴張而通貨緊縮。

(3)近年來,原來一直被世界公認為“質量差”、“人員難以管理”、“不賺錢”的中國企業,似乎一舉成為“高質量”和“低成本”的代名詞。由於勞動力成本低廉,以及工商管理水平的迅速提高,亞洲乃至世界掀起了一輪將生產基地遷移到中國進行重組的浪潮,這次浪潮是一次從原來的來料加工到電子零部件、模具、鑄件,甚至高新技術產業的“片甲不留式的轉移”,其規模之大,令世人瞠目。

(4)如果生產基地向中國轉移的速度照此發展下去,那麼,亞洲各國的就業機會將被大量剝奪,企業競爭力將大大削弱,甚至作為投資方的企業在中國的存在感也將下降。更重要的是,亞洲各國國內工業空心化趨勢正在蔓延。

所有這些觀點可以壓縮成這樣一個問題,既然任何產品在中國都可以以更低廉的成本生產出來,那麼,今後亞洲國家將靠什麼維持生計?如果這種擔心是正確的,進行調整或許是個痛苦的經曆,因為中國崛起正威脅著亞洲經濟發展的傳統模式的存在,中國崛起將造成比1997-1998年那場危機更嚴重的“第二次亞洲危機”,危機的時間也將更長。

總之,從20世紀90年代初最早出現的“中國威脅論”至今,國際上各式各樣的論著、報導可謂連篇累牘,它們風助火勢、火助風威,以訛傳訛,並迅速得到了以英美等主要西方國家的隨聲附和,並生發開去,在中國周邊的亞太鄰國產生了心理上的“威脅效應”。於是,中國不發展是“威脅”,中國發展了也是“威脅”;中國成長了是“威脅”,中國“崩潰”了也是威脅;中國橫是威脅,豎也是威脅。在西方一些人眼中,中國無論怎麼做,都脫不了“威脅”的幹係。

中國經濟實力增長和中國崛起是否必然產生威脅,現在還言之過早。然而,“中國威脅論”卻在一個相當長的時間裏配合了一股國際反華勢力,對中國現實和未來發展構成了極大困擾。“中國威脅論”自出籠以來被一再炒作,被西方“討伐”後的中國,給世人留下了“中國妖魔”的形象。中國的負麵形象滲透到西方社會的方方麵麵。與“中國威脅論”相關的一些小說和影視作品也相繼粉墨登場。如有一篇小說就宣揚,因中國在南沙群島的“擴張引發了第三次世界大戰”。而《華盛頓郵報》在一篇文章中竟稱這部小說並“不是虛構”。在種種真真假假、虛虛實實的互動中,西方普通民眾雲裏霧裏,不識中國真麵目。西方許多普通民眾把被媒體和政客歪曲的中國當作一個“真實”的中國。據《華爾街日報》2006年4月公布的一份調查結果表明,接受電話調查的1500名美國民眾中,約有60%的人把中國看作是敵對國家。(注解:《每周新聞》,2006年4月17日。)特別值得一提的是美國傳媒以不負責任的“中國威脅”為借口,不斷抨擊美國政府的對華政策,反對改善同中國的雙邊關係,鼓吹對中國進行從經濟、技術到軍事上的全麵“遏製”。於是,對中國威脅的宣揚成為美國媒體的一種時尚,它直接影響到美國政要的對華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