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轉型是一個充滿矛盾與衝突的過程,表現在價值評判體係轉型上,則是舊有的傳統價值評判不斷受到新生的價值評判的挑戰,不符合社會轉型潮流的那部分價值評判逐漸被新的價值評判所取代,舊有價值評判體係在社會轉型中逐漸地被瓦解,其社會控製的功能在不斷被削弱,最後建立起新的價值評判體係。可以說,價值評判體係的轉型既是社會轉型的先聲,又是社會轉型的必然結果。
中國開始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係以來,舊有價值評判體係顯得與現實格格不入,矛盾與衝突不可避免。這些矛盾與衝突表現在:
首先,市場經濟的基本前提是公平競爭,所謂競爭事實上就是社會個體對其利益的追求;而舊有價值評判體係對社會個體利益是貶斥的。在市場經濟體製下,社會個體不再是某一社會組織的人身依附物,而是作為自由勞動者獨立參與市場交換和市場競爭,社會個體的價值和利益也不再由社會依據某種標準統一地確認和分配,而是由市場規律予以確定,因而具有動態、不穩定特征。個人的努力,亦即社會個體對自己利益的追求,是一種極為重要的行為動力源,也就成為市場經濟發展重要的動力源。
其次,舊有價值評判體係與市場經濟的矛盾與衝突,還表現在市場經濟維持秩序的主要手段是法律,是一整套成文的、正式的市場規範;而計劃經濟維持秩序的主要手段是行政指令與舊有價值評判體係。一切價值評判體係都是非成文、非正式的。舊有價值評判體係也不例外,它所包含的是大多數社會成員所認同的信仰、信念、良心、倫理、道德等等。這些非正式的社會控製手段用來調節社會整體與社會個體之間的利益衝突,曾被實踐證明是行之有效的。但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大量利益衝突並不直接表現為社會整體與社會個體之間利益的對立,而是社會個體之間利益的衝突,這些衝突無處不在、無時不在,有時甚至還十分激烈。舊有價值評判體係不僅對市場經濟下的許多社會行為缺乏相應約束,即使有也是模糊的。更何況價值評判體係屬於“軟控製”範疇,它的非強製性不足以調節市場經濟條件下社會個體之間的利益衝突。
最後,舊有價值評判體係與市場經濟的矛盾與衝突,表現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的社會是一個全麵開放、動態管理的社會;而與舊有價值評判體係相應的計劃經濟則是一個相對封閉、靜態管理的社會。市場經濟提倡機會平等,鼓勵社會個體在一定規範下追求自己的利益;計劃經濟側重結果的平等,鼓勵社會個體為社會整體利益做無條件的犧牲。與計劃經濟相適應的舊有價值評判體係,對市場經濟下的社會行為大都持否定的態度,因而現實的社會行為不可避免地要與舊有價值評判體係發生矛盾與衝突。
“追求正當社會個體利益”,是人們發自內心的呐喊,向舊有價值評判體係發起了猛烈的衝擊。尚未擺脫舊有價值評判體係約束的人,麵對市場經濟的洶湧大潮,陷入深深的困惑之中;而中國國民心態的失衡反過來又必然影響到其社會轉型的進程。在社會結構層麵上,轉型就意味著舊有的結構關係、秩序、運行狀態的打破,其背後的基本準則、規範、價值尺度也發生了巨大變化,這種變化反映到國民心理狀態層麵上,就出現了喪失確定性現象。在傳統文化體係的概念係統中具有合理性的一切事物、現象,正在喪失其合理性;某種體製所保障的社會生活秩序正在失去;過去奉為至理要義的基本準則正在遭到懷疑、拋棄。一切確定的東西都開始變得不確定了。
促成這種心理失衡的動力來自兩方麵:一方麵,現實中人們的某種行為選擇在過去是符合準則、規章、規範的,受到各種客觀社會因素的結構性支持。一旦社會製度、結構進入更新階段,這種支持便撤除了,人們的現實行為選擇失去了合理依托性。這種“不知所措”導致中國社會成員對行為選擇的意義,相對已變化了的社會製度、結構的意義“茫然無知”。另一方麵,社會成員主體的需求、期望、利益取向與價值準則在轉型期中發生了變化,但這種變化往往無所定向,或許社會轉型期給人們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主體需求、期望之滿足的機會,但怎樣合理地確定這些需求、期望的價值,又怎樣找到合理的手段,都找不到現成答案。轉型期中的中國社會展示給社會成員無限多的準則、尺度、追求滿足的途徑和手段,卻往往不能為他們確定哪一種更合理。況且,剛剛從轉型早期走過來的人們,其觀念、思維方式、價值準則難免嚴重受製於傳統文化的羈絆,懷戀舊的情景、舊的準則和規範的懷戀,懷疑新的情景、新的準則和規範,於是,心理失衡出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