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東風文藝副刊李德忠:《丁玲在三邊》,載《光明日報》)
87.毛澤東和中共中央轉戰陝北時,於1947年8月16日至11月21日在佳縣梁家岔、朱官寨、神泉、南河底等村莊住了96天,指揮了西北和全國解放戰爭。毛主席聽了佳縣縣委書記張俊賢關於佳縣人民七次交公糧、殺牲畜、獻籽種支援解放戰爭的彙報,叫張俊賢轉達他對佳縣人民的問候和感謝。張請毛主席題字,他欣然揮筆在一方漂白土布上寫了“站在最大多數勞動人民的一麵”。這是毛澤東為縣級黨委唯一的一次題詞。
(據郭欣:《毛澤東在佳縣》,載2003年12月27日《榆林日報》)
88.1947年11月22日至1948年3月22日,毛澤東和黨中央在米脂楊家溝住了近4個月時間,這是他們轉戰陝北中住的時間最長的一個地方。在這裏,毛澤東指揮西北野戰軍和全國各個戰場,由戰略防禦轉為戰略進攻,由內線作戰轉為外線作戰,寫了大量的指導文章,僅編入“毛選”的就有11篇,並在這裏召開了著名的“十二月會議”。毛澤東作了《目前的形勢和我們的任務》的報告,提出了十大軍事原則,是打倒蔣介石、建立新中國的一個綱領性的文件。
(據任德存:《毛主席轉戰陝北》,載2003年12月26日《榆林日報》)
89.著名教育家、澳門濠江中學校長杜嵐女士是米脂印鬥鄉人。早年在米脂三民二中、綏師上學時積極參加革命活動。1936年到澳門後一直從事教育事業,功勳卓著,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她勇敢地第一個在澳門升起了五星紅旗。
(據李紀元:《澳門教育家——杜嵐》,《米脂文史資料》第一輯)
90.清澗道情熾烈高昂、婉轉悠揚、甜美動聽,馳名中華。由著名音樂家劉熾改編的《翻身道情》,歌唱了中國人民的翻身解放揚眉吐氣,唱出了一個新中國的新天地,至今為人喜愛,傳唱不衰。
(據樊奮革:《陝北道情藝術》)
91.榆林民藝團演員李增恒,綏德人,他爐火純青的表演藝術,專家稱之為中華民間舞蹈藝術一絕,因他排行第六,又在陝北踢場子中扮演旦角,人稱“六六旦”,又稱“水上漂”。陝北民謠有:“看了六六旦,三天不吃飯;想起水上漂,走路不覺熬。”他扮演的陝北少女嫵媚多姿、優美動人、歡快活潑、輕盈婀娜、含蓄羞澀,觀眾無不為之傾倒。兩次赴京參加全國調演和彙報演出,轟動京城,好評如潮,多次出國演出,為祖國贏得了榮譽。現年過七旬,還在演出少女踢場子。
(據李開芳:《陝北高原一朵盛開的山丹丹》,《榆林地區民間藝術團——建團十五周年紀念文集》)
92.馳名陝北的靖邊縣梁鎮嗩呐藝人晉文華,1959年先後去西安、北京參加陝西和全國器樂調演比賽,榮獲一等獎,並參加了電影《花兒朵朵》的嗩呐配樂。
(據《靖邊縣誌》)
93.米脂對岔小流域治理,堅持生物、工程、耕作措施相結合,治理與開發相結合,形成蓄、灌、排、防(堿)綜合防護體係,30多年經多次大暴雨、大幹旱考驗,農林牧業產值和農民收入大幅度提高,經世界銀行、國家水利部、黃委會組織的官員和專家檢驗,稱之為世界級的治理典範。
(據浪建等:《專家們稱對岔小流域治理為世界級典範》,載1991年8月20日《榆林報》)
94.雄立於無定河上的綏德千獅橋,建於1988年,大橋欄杆上雕刻了千姿百態的石獅子1000多個,展示了綏德石雕文化的高超技藝。據查北京盧溝橋雕有石獅子485個,綏德千獅橋也夠一座中國石獅子最多的獅橋。
(據《綏德縣誌》)
95.以剪紙大師郭佩珍為代表的佳縣剪紙,已達到很高的藝術境界,它不再是簡單的民間窗花,而成為獨具地方特色的文化產品,漂洋過海,盡展風采。郭佩珍一生創作各類剪紙作品兩萬多幅。她為世界婦女大會捐贈的《婦女頂起半邊天》(4×0.7米),受到各國代表的高度讚譽。她剪的《陝北風情圖》(3×0.6米),有近千個人物,山川河流、各行各業、花草樹木、莊稼牲畜,千姿百態,栩栩如生,被專家們譽為當代的《清明上河圖》。
(據李霽:《郭佩珍的剪紙藝術》,載《陝北文化研究》2004年總第13期)
96.2003年綏德新修建的永樂大道版畫長廊,堪稱中國石雕版畫第一。永樂大道全長1566米,雕刻石板畫365幅,象征365天,天天有畫。版畫長廊有疏屬山傳說、秦漢雄風、米脂婆姨綏德漢、黃土高坡、文化綠洲等內容,張揚了陝北文化的博大精深,反映了綏德醇厚的人文風情和精湛的石雕藝術。
(據《榆林日報》報道)
97.由中華全國新聞工作者協會、人民日報社、光明日報社等單位主辦的第九屆“中華大地之光”征文評選揭曉,榆陽區民營企業家、榆林興亞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張子亮被評選為“全國十佳新聞人物”。榆林日報副總編高建華根據張子亮的事跡采寫的通訊《從孤兒到千萬富翁》,獲本屆“中華大地之光”征文評選通訊一等獎。
(據韓文:《張子亮被評為全國“十佳新聞人物”》,載2003年12月5日《榆林日報》)
98.22歲的劉亞民,是橫山縣王有地人,家貧,高中失學,出外打工。在長安大學嶽勇老師的精心培育下,成為優秀的魔術演員,被上海魔術團聘任,2003年11月19日,在上海國際魔術大賽中榮獲金獎,聲振滬京,為祖國贏得了榮譽。
(據2003年11月19日《文彙報》《陝北小夥哭了……》)
99.由中國鋁業公司投資115億元,2004年在榆陽區金雞灘鎮建設電解鋁生產項目。配套項目有年產千萬噸的煤礦,4×30萬千瓦的電廠,建成年產電解鋁50萬噸工廠,成為中國最大的電解鋁生產廠家。
(據杜飛:《全國最大電解鋁生產項目將落戶榆陽區》,載2003年12月1日《榆林日報》)
100.2003年12月26日,榆林天然氣化工廠10萬噸甲醇技改項目投產剪彩儀式暨20萬噸甲醇銀企合作協議簽字儀式在榆舉行,該廠甲醇年產量由12.8萬噸提高到23萬噸,產能躍居全國第三。20萬噸甲醇新建項目計劃於2004年建成投產,成為中國最大的甲醇生產廠家。
(據明光、仲平:《榆林加速向全國最大甲醇生產基地挺進》,載2003年12月30日《榆林日報》)
101.子洲縣張俊誼所著《毛澤東與中國農民》一書,經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審查批準,於2003年年底由陝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發行。這本書是目前國內外從毛澤東與農民關係這個視角研究評述毛澤東的第一部書,它對研究毛澤東思想和毛澤東的功過是非、研究中國革命和建設的經驗教訓,深入解決當今中國的“三農問題”,有一定的曆史價值和借鑒作用。
(據《陝北文化》第二期《文化簡訊》)
102.明、清兩代,一批批江南人遷徙榆林,或做官或實邊。他們將家鄉的“絲竹韶音”傳入榆林,同本地聲樂交融凝聚成獨樹一幟、具有濃鬱榆林城特色的“裏巷之曲”——榆林小曲。榆林小曲主要在榆林城內流傳,是一種不化裝、不表演的坐唱曲藝。其曲調委婉纏綿、悠揚動聽,具有南方小曲某些韻味,被人稱為“塞上南音”,唱詞結構嚴密、辭藻華麗、含蓄雅致,耐人尋味。其題材主要取自官宦人家和市民生活階層中男女情愛、閨房春思、風情人物及曆史故事等,流傳下來的歌曲近百首。多次赴省、京演出獲獎,被音樂界譽為“沙海綠洲裏的一泓甘泉”。
(據《榆林市誌》)
103.橫山縣的畜牧工作者魚功超、謝克詩等從1958年開始用新疆細毛羊和本地蒙古綿羊進行雜交改良試驗,經過近40多年的反複改良培育,產毛量由原來產粗毛1公斤提高到5公斤。經國家組織的專家鑒定陝北細毛羊培育成功。1985年橫山縣細毛羊已達7萬多隻。
104.由橫山畜牧工作者培育的陝北白絨山羊良種,2003年經國家畜禽品種審定委員會有關專家鑒定,培育成功,應在國內大力推廣應用。該良種從1979年開始,以遼寧白絨山羊為公本,本地山羊為母本,所生雜種對本地生態環境適應性強,經20多年的培育,產絨量比本地山羊高出一倍多。成年公羊平均產絨量723.8克,成年母羊430.4克,高於遼寧白絨山羊產絨量(公羊平均570克,母羊平均400克)。遺傳穩定,生產性能高,產絨量、絨的長度、纖維細變等方麵均居國內先進水平。
105.從陝西省考古研究所獲悉:考古工作者在吳堡縣辛家溝鄉後寨子峁發現龍山時代兩座石頭城和全國最大的陶窯遺址。遺址麵積大,積存多,有重要的考古價值,有望建立研究陝北新石器文化序列和框架標尺。
(據2004年11月20日《陝西日報》)
106.靖邊縣民間藝人孟占雄、張有萬從1979年起,將跑驢這種廣場藝術搬上舞台。先後八次進省獻藝,兩次赴京彙報表演,九次獲國家和省級獎勵,赴德國、瑞士、蘇聯等國參加國際民間藝術節,獲得了很高的榮譽。1974年以來,他們對跑驢表演藝術進行了大膽的創新,並對道具進行了重大改革。新道具不僅可以動耳、搖尾、轉眼、張嘴,而且可以做轉向、下鞍、倒騎、雙人騎等高、難、新動作,為跑驢藝術增加了新的活力。
(據孟海平《陝北民俗舞蹈史話》)
107.神木縣委幹部張應龍放棄舒適的工作條件和外資企業年薪12萬元的誘惑,傾囊承包了30萬畝荒無人煙的原始沙漠,成為中國承包治沙麵積最大的個體戶。兩年來,已投資100多萬元修通公路,架設輸電線路,建起水塘、苗圃、溫室,新建成無公害蔬菜基地200畝,造林種草1.35萬畝。
(據2004年6月2日《榆林日報》)
108.全國第一家黃土高原國際民間綠色文化網絡5月9日在榆林開通,向全世界宣傳陝北民間綠化經驗和綠化成果。該網絡是由臥雲山植物園和日本友人及我市林業、院校、文化等部門和單位發起組建的。首期設備由日本友人投資提供。
(據2004年5月21日《榆林日報》)
109.橫山縣進出口公司簽約生產的大明綠豆,不僅享譽東南亞各國,而且受到歐美國家的青睞,特別是在日本占到市場60%份額,成為中國在日本最大的綠豆出口商。該公司年出口綠豆1.5萬噸,創彙1000萬美元,占榆林市農副產品出口創彙的93%。榆林一直保持著西北五省外貿第一創彙大縣的領先地位。2005年8月16日,在榆林經濟開發區隆重舉行了橫山縣進出口公司建成現代化綠豆加工基地儀式。
(據2005年8月18日《榆林日報》)
110.2003年“沙漠古都統萬城學術研討會”上,專家首次提出了統萬城“古都建築的五大特點”——沙漠上建築的草原都市,我國早期建築使用三合土的典範,我國早期馬麵兼倉庫建築的壯舉,我國早期使用木筋建築的首例、我國早期套城建築的發展。
(據《榆林日報》“周末特刊”,張勇、李祖坤/文)
111.世界級的兩大企業巨人中國神華集團公司(世界五大煤炭企業之一)、美國陶氏化學公司(全球500強企業中名列第125位)和陝西省聯手在榆林建設世界級大型煤化工項目。2004年12月17日在西安舉行了大型化工項目合作簽字儀式。
(據2004年12月18日《陝西日報》,薛向群、杜鵬舉/文)
112.2004年全國煤焦油產量500萬噸,而榆林市煤焦油產量達到80多萬噸,占全國的五分之一,成為全國最大的煤焦油生產市。煤焦油是焦炭生產的附屬產品。去年因整頓“五小”企業,對焦化企業生產有所影響,而實際榆林市的焦炭設計生產能力在2000萬噸左右,焦油生產能力可以達到近200萬噸。
(據2005年3月16日《榆林日報》,薛春生/文)
113.紅堿淖濕地已成為全球最大的遺鷗繁殖地。遺鷗是世界珍稀鳥類之一,屬極度瀕危鳥類,國家級保護動物,全球現存數量不足1萬隻。遺鷗是生長繁殖於荒漠、半荒漠湖泊(必須有湖心島)生態環境條件下的典型鳥類。紅堿淖近年來生態環境大為改變,成為水草豐美的濕地,吸引來6000多隻遺鷗在此“安家落戶”,成為全球最大的遺鷗繁殖地。
(據2005年6月11日《榆林日報》,王中強、曹瑞/文)
114.2004年,榆林市在全國率先取消農業特產稅,免征農業稅,有史以來農民第一次實現了零負擔。全市農業總產值增長20%,居全省第一。
(據2005年7月4日《榆林日報》,張路/文)
115.據悉榆林市已建成樟子鬆母樹林500畝,去年首次批量收獲26.5公斤樟子鬆種子,並於今年春季種植繁育出樟子鬆幼苗60萬株,生長茁壯。該科研項目填補了全國樟子鬆種子園人工育苗的空白,使榆林市成為西北地區唯一的人工繁育樟子鬆和培育樟子鬆幼苗基地。
(據2005年8月2日《榆林日報》,薛春生、劉東興/文)
116.全麵反映綏德曆史文化的巨著《綏德文庫》已出版發行,在文化界產生了巨大反響。綏德地處陝北腹地,是享有盛名的曆史文化名城。綏德在相當長的曆史時期是陝北的政治、軍事、經濟和文化中心。綏德是陝北文化最有代表性的地方,在中國民族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為了挖掘、整理、保護陝北文化遺產,弘揚陝北文化,綏德縣委、縣政府從1993年冬開始組織力量編纂《綏德文庫》,共18卷20冊,1000餘萬言。這部書不愧是陝北曆史文化全方位多側麵的展示,具有重要的存史、資政、教化和欣賞研究及學術價值。一個縣能完成如此意義重大、影響深遠的浩大文化工程,是個創舉,陝西僅有,全國也未聞,辦了一件功德無量的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