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榆林實施城市經濟戰略的分析與判斷(1 / 3)

(一)榆林城市化進程滯後的主要表現

近年來,榆林經濟的快速發展主要依靠資源輸出,這種傳統的發展模式,對榆林經濟社會發展發揮了積極的作用,同時也引發了各種矛盾和問題,製約著城市經濟戰略的實施。突出表現在南北發展、城鄉發展、產業結構“三大失衡”和交通運輸、水資源、生態環境“三大瓶頸”製約。

1.以榆林為中心的產業聚集核心競爭能力還不強。一方麵表現在經濟總體實力還較弱,2006年榆林地區生產總值436億元,地方財政收入35.6億元,雖然在全省各市、區中名列前茅,但與周邊同類城市包頭、鄂爾多斯、延安等比較,還有差距。另一方麵產業結構不合理。第三產業增加值在GDP中所占比重不高,服務業增加值中,傳統服務業占85%以上,而新興現代服務業不足15%。各種生產生活服務體係尚不健全,專業化程度低,不能滿足社會需求。

2.以榆林為中心的要素配置綜合競爭能力還不強。主要表現在:一是金融服務業水平較低。國外金融保險機構尚未進入,中小企業信用擔保體係不完善,各類風險投資創業基金還未建立。二是科技研發能力不足。以企業為主,產學研結合的技術創新服務體係還未完全建立。三是現代服務業發展落後。會計、法律、谘詢、企業策劃、會展等服務業尚處成長階段。四是教育落後,科技底子薄,勞動者整體素質比較低。

3.以榆林為中心的區域一體化水平還不高。主要表現在:一是周邊工業園區正在建設當中,還未形成工業產業集群的態勢。二是與周邊各縣(區)的產業連接不緊,除在三產方麵與區域其他城市有一定連接外,各個縣(區)的工農業發展基本上自成體係,產業連接度很小。三是與周邊城市發展沒有形成互補聯動,如重化工、製造業、物流業、服務業、旅遊業等產業發展沒有放在大的區域經濟環境中來謀劃,一體化程度低。

4.以榆林為中心的民營經濟比重偏低。我市民營經濟普遍存在規模小、科技含量少、產業層次低、生產經營方式落後的問題,民營經濟比重與西安市比較低30個百分點。民營經濟活力不夠,要素市場發育不快,直接導致城市經濟動力不足和發展的緩慢。

(二)榆林實施城市經濟戰略的必要性

1.實施城市經濟戰略是榆林自身發展的必然。城市經濟,對於榆林來說既是一個承前啟後的戰略轉折,也是一個新的課題。產業結構的優化、城鄉差別的消除、綜合資源的有效利用以及人才的聚集、科技的進步和經濟的持續發展等,也隻有在城市化的進程中才能得到更好的發展與解決。應該說,實施城市經濟戰略對於改變我市的經濟發展結構、推動我市社會生活的進步,具有重大和深遠的意義。有利於我市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優化,推動第三產業的蓬勃發展;有利於縮小乃至消除城鄉差別,減少社會矛盾,增加社會和諧穩定;有利於提高市民的生活素質和文化素質,強化育才和聚才的能力,推動我市經濟的持續發展;有利於提高綜合資源的有效利用率,攤薄基礎設施的成本,盡快回收政府投放的資本再向新的領域投資,從而形成政府投資成本的良性循環;有利於市外、國外金融業、流通業、大企業和高科技行業向我市聚集,促進經濟的新增長;有利於提高城市固定資產,尤其是土地的價值,達到興地富民的目的等等。就榆林而言,發展城市經濟勢在必行,是一項緊迫的曆史任務。

2.實施城市經濟戰略是區域競爭使然。根據區域定位中的社會生態(自然)配置法則,在某一區域產業比較優勢、區位優勢、產業潛在優勢和區域所在大區域專業化分工需求等因素綜合作用下,必將出現一個區域性中心城市。根據這個規律,晉陝蒙接壤區必將產生一個規模超過百萬人口的“補缺”城市。這一補缺的過程必然是一個激烈競爭的過程。與榆林人文相親、資源相近的鄂爾多斯城市集群發展起步早、規格高,現形成以康巴什為核心的“一市兩區、三個組團”的城市區主體框架,並呈逐漸擴張之勢。2006年榆林市城鎮化水平為35%,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6685元,而鄂爾多斯已經分別達到57.5%和13000元。相比之下,榆林城市發展步伐緩慢,落後於鄂爾多斯3~5年,我們隻有發揮自身科技、區位的後發優勢,奮起直追,才可能有所超越,力爭成為區域生產力要素聚集的窪地、區域文化發展的高地。

3.實施城市經濟戰略是客觀規律的要求。從整體上看,我國已進入工業化中期,進入城市經濟帶動時期和城鎮化快速發展時期。榆林城鎮化水平目前達到35%,雖然落後於全國平均水平,但根據諾瑟姆的城市化進程S曲線理論,城市化水平達到20%~30%以後,將會出現城市化進程加快的趨勢。在這一時期調整失衡、消除差距、謀求發展有兩個思路:一個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以工業反哺農業,城市帶動農村;一個是減少農民和加快農村勞動力向非農產業的轉移。兩個思路的共同點,在於以城市經濟的發展為條件。榆林正在進入城市經濟時代,隻要我們選準方向,走具有自己特色的城市發展路子,就能迅速崛起,占領區域經濟的製高點。

(三)榆林實施城市經濟戰略的優勢與條件

1.交通區位優勢突出,為發展城市經濟,承接產業轉移提供了重要平台。榆林地處陝、甘、寧、蒙、晉五省(區)結合部,瀕臨黃河,承東啟西,是我國西北地區連接華北地區,實現通江達海的最近通道和紐帶,交通區位優勢明顯,是西部大開發承接東西的戰略結合點,是承擔我國能源安全的重點開發地區,是陝西省經濟增長的重要一極,是呼包鄂忻銀延榆能源資源開發區域的重要組成部分。“十五”以來,我市交通、水利、通訊、電力等基礎設施建設快速推進,已先後建成包神、神朔、神延三條鐵路,年外運能力突破1億噸;已建成榆靖、靖王、陝蒙高速公路和楊陳、府店一級公路,正在建設靖安、子靖、吳子高速公路,初步建成“兩橫兩縱”公路主骨架和10條公路次骨架;開通全國大城市航線,將成為西部重要的航空港。通訊網絡覆蓋全市,正在建設陝西第二大信息港。建成投運一批電源工程和瑤鎮水庫、李家梁水庫等一批骨幹水源工程。

2.資源優勢明顯,為發展城市經濟、拓展產業空間提供了發展條件。榆林能源礦產資源豐富。現已發現八大類48種礦產資源,儲量占到全國能源礦產總量的三分之一,占到陝西的95%以上,潛在價值折合人民幣達46萬億元,特別是煤、氣、鹽三個世界級能源礦產資源富集一地,國內外罕見。煤炭預計儲量2714億噸,探明1460億噸;天然氣預測儲量5萬億立方米,探明儲量7474億立方米;石油預測儲量6億噸,探明儲量3.6億噸;岩鹽預測儲量6萬億噸,約占全國岩鹽總量的26%,探明儲量8854億噸。實施資源轉化戰略,加快煤向電、煤電向材料工業品、煤氣油鹽向化工產品轉化步伐,發展能源精細化工業具有巨大潛力。榆林曆史悠久,文化旅遊資源和特色農牧業資源豐富,為培育城市特色產業創造了良好條件,彰顯了榆林城市經濟發展的巨大優勢和廣闊前景。

3.能源經濟發展迅猛,為發展城市經濟,增強輻射帶動功能提供了可靠保障。全市實施的80個重點項目整體進展順利,有16個項目建成投產,13個項目開工建設。其中,世界上首套工業化甲醇製取低碳烯烴裝置——新興煤烯烴60萬噸DM-T0項目舉行了開工儀式,擁有國內首個自主知識產權的兗礦100萬噸煤間接液化工業示範項目獲得國家發改委同意開展前期工作的複函,標誌著代表當今世界煤化工的兩項頂尖技術同時落戶榆林,提升了我市能源化工基地核心競爭力;國華錦界一號機組正式並網發電,標誌著國內首個真正意義上的煤電一體化項目建成投運,也是“西電東送”北通道工程正式送電的標誌性工程;王圪堵水庫可研報告通過水利部評審並報國家發改委待批,使得困擾我市多年的能源化工基地控製性水源工程前期工作有了突破性進展。榆樹灣、馮家塔等5個百萬噸級煤礦和廟溝門等3個百萬千瓦級煤電項目進展順利,標誌著我市煤電產能即將躍上一個新台階。“十一五”時期規劃建設15個超百億元重大項目,其中開工建設10個,總投資3180億元,預期完成投資1540億元,投資規模之大、開工項目之多列全國地級市之首。榆林正在成為國家西氣東輸的腹地、西電東送的樞紐、西煤東運的源頭。巨大的投資將帶動城市產業迅猛發展,將增強城市的聚集輻射帶動功能,大大提升城市經濟的發展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