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魯迅先生有篇雜文叫《隨便翻翻》,大意是不管什麼書隨便翻翻或許都能有點收獲。後來在新華書店曾看到過一本係列叢書(或雜誌)也叫《隨便翻翻》,編者的意思似乎很謙虛——隨便翻翻,喜歡就買唄!我當時覺得好奇,就買了一本。因為回家也隻隨便翻了翻,所以內容至今一點也記不起來了,但這書名,我卻牢牢
地記住了,而且這“隨便”一詞許多人都記住了,以至於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中使用頻率較高的一個詞語。
比如說大家一起到飯店吃飯時,服務員問:“誰點菜?”張三說“我不會點菜”,李四說“我還從來沒買過菜”,王五說“我最頭疼的事就是點菜了”,趙六說“我隨便吧”。大家你推我我推他就是誰也不願點菜。於是大家紛紛表態:“我們就 8個人,服務員你看著給我們安排一下吧!”其實並不是大家真不會點菜,而是這菜不好點,點貴了怕主人不高興,點少了怕客人吃不好,大家的口味都不一樣,要讓每
個人都滿意確實很難,所以幹脆來個“隨便”一推了之。
再就是席上有領導在座時,這菜就更不好點了。因為任何人點菜,隻要稍微不合領導的口味就可能成為眾矢之的,所以大家隻得一致推舉領導親自點菜。領導經曆的飯局多,點菜自然是十分在行的,即使點的菜不太合大家的口味,大家也得給領導留點麵子。於是,“隨便”就成了大家一致的托詞,領導也隻好紮紮實實地為人民服務一回。皆大歡喜!
更多的時候,老朋友見了麵,想敘敘舊,說說心裏話,可不能老站在馬路邊聊吧?於是大家“隨便找一個地方”,或公園的石凳、草地,或街上的茶樓、酒肆,或房屋的客廳、走廊等,大家隨便聊著都十分開心;聊餓了,就“隨便”找個地方填飽肚子;累了,就“隨便”找個地方一躺美美地睡上一覺……生活中,能做到這樣“隨便”是寬鬆、隨意、舒適的,它源於一種平和、安寧的心態。
也許誰都不願意承認自己是個很隨便的人,但真到了需要表態的時候,更多的人還是樂於說:“我隨便。”言下之意是說你們想怎麼辦就怎麼辦吧!比如說單位評優,隻要自己沒有機會,那就隨便評誰都行;組織部門來考察幹部,隻要自己沒
有機會提拔,那隨便選誰也都一樣;看到小偷行竊,隻要不侵害自己的利益,隨便偷誰的東西我都沒看到;看到有人弄虛作假,隻要不危害我的利益,我也可以聽之任之……在這裏,“隨便”又成了沒有原則、沒有立場、沒有正義的代名詞。這種隨便應該是我們所要堅決擯棄的。
對於生活中的小事,我們可以多一些隨便,但對於原則問題我們則絕不能隨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