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十七章 跋(1 / 1)

人生追求看似在變化,其實永遠都沒有變,變的隻是實現的路徑而已。這或許就是父輩們常說的理:從三歲看到老。回首走過的四十多年,自己從小都熱愛文學事業,後來為早日自食其力,便選擇了工科學校,讀了離文學相距深遠的電力專業,跨進社會後到了組織部門,誤入了行政職場。按照一般的規律而言,職業走向應該與最初夢想背離,可最終我還是回到了起點。深究其原因,那便是心力的作用。因為熱愛,每個人都會竭力而為,或顯性,或隱流,但最終都是殊途同歸的。

抑或於這個原因,文學創作又慢慢地擺上案頭,成為我書寫人生誌趣的路徑,隨之產生了出版發行的欲望,於是就有了《在組織部的歲月》書稿的成型。為什麼選擇這個書名?是因為我內心深處,總有一個聲音在告誡自己,需要歌頌這樣的一個群體:人人獨當一麵,個個力爭上遊;以能力致勝,以虛無為恥;相互競爭,互相支持。有時候我甚至還這樣想,或許這不是我一人的名譽,而是群眾的呼聲、現實的需要,因為要實現中國夢,就需要這樣的人群和精神。因此說,它理所當然是標杆。正因為如此,選擇這樣的題目,就能達到彰顯的目的,體現社會價值的存在,至少在我的心中如斯。

對於編輯出版《在組織部的歲月》一書,我是費了九牛二虎之力,因為曾經有很長一段時間,由於成天忙於理論宣傳工作,就沒有精力去打點文學作品,導致很多作品散失了,至今都難以完全找齊,比如《南疆行》、《瓊冬日記》、《遊舞鳳山記》、《碧峰峽紀行》、《夜宿金刀峽》、《一幅微型的縮影畫》和《難以忘卻的那段放映生涯》等作品,都沒法找到了,因此心裏感到特別遺憾。不過,最值得欣慰的是,大多數作品都收集齊了,而且還進行了認真的校對。在校對過程中,堅持尊重原創的原則,未曾對過去發表創作的文章進行提升,隻是作了文字上的修改,因為隨著年輪、知識和閱曆的增長,其文稿的社會性、知識性、思想性必然有所提高,就連語言表達的句式都有很大的變化,比如我過去喜歡用長句,而今自己讀起來都感到憋氣,不過那才有當時的味道,既承載了時代精神,又烙印著自己兒時的印跡,所以沒有想過改變它,以使其達到現今的水平。

經過艱辛的努力,文稿終於整理出來,於是就特別想盡快出版,以確保作品得以保存,是為心中夙願。因此,拿著沉甸甸的書稿,感覺心中的期翼已經達成一半,自然心裏感到特別地踏實,也特別地興奮。不過,由於時間、精力和水平有限,難免存在許多謬誤和不善,誠懇地希望得到讀者朋友們的批評指正。

郭子久

2014年國慶節寫於成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