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日:
天地有正氣,雜然賦流形。下則為河嶽,上則為日星。於人曰浩然,沛乎塞蒼冥。
皇路當清夷,含和吐明庭。時窮節乃見,一一垂丹青。在齊太史簡,在晉董狐筆。
在秦張良椎,在漢蘇武節。為嚴將軍頭,為嵇侍中血。為張睢陽齒,為顏常山舌。
或為遼東帽,清操厲冰雪。或為出師表,鬼神泣壯烈。或為渡江楫,慷慨吞胡羯。
或為擊賊笏,逆豎頭破裂。是氣所磅礴,凜烈萬古存。當其貫日月,生死安足論。
地維賴以立,天柱賴以尊。三綱實係命,道義為之根。嗟予遘陽九,隸也實不力。
楚囚纓其冠,傳車送窮北。鼎鑊甘如飴,求之不可得。陰房闃鬼火,春院閉天黑。
牛驥同一皂,雞棲鳳凰食。一朝蒙霧露,分作溝中瘠。如此再寒暑,百癘自辟易。
嗟哉沮洳場,為我安樂國。豈有他繆巧,陰陽不能賊。顧此耿耿在,仰視浮雲白。
悠悠我心悲,蒼天曷有極。哲人日已遠,典刑在夙昔。風簷展書讀,古道照顏色。
該詩是南宋右丞相文天祥所作,想那文丞相為元軍俘虜,囚於大都牢中,元朝皇帝忽必烈欣賞文丞相的氣節和才幹,每派人屢屢勸降,諸般計謀用上,或以降將勸降,或以家人作脅,或以美人相惑,或用苦肉計,更以名利誘之,而文丞相卻不為所動,堅貞不屈,在獄中三年,受盡百般苦楚,煎熬中寫下千古名作《正氣歌》,然後慷慨就義,時年僅四十八歲。文山先生雖役,此詩卻是流芳百世,成為愛國之千古絕唱,至今讀來仍是鏗鏘有聲,讓人熱血沸騰。
南宋理宗寶祐年間,江西通往京都臨安的官道上,一個少年儒生身背包袱,踽踽而行,其時正值蒙古南侵大宋年間,天下一片混亂,蒙古兵在大宋境內燒殺搶掠,無所不為。此地雖屬江西境內,但距都城臨安將近千裏,隻見四下滿目荒痍,道上很少見到行人的影子,道旁偶有餓死之人,屍體被一群群烏鴉爭搶而食。一派“國破山河碎,城春草木深”的淒涼景兌。這少年見到這等情形,心中悲憤不已,心想我堂堂大宋,自古以來,能人異士輩出,英雄豪傑甚多,不想卻被北夷韃子**踐踏,朝庭懦弱,奸侫當道,每年卻要向蒙古稱伯納貢,賦稅累累,以至搞得民不聊生,生靈塗炭,屍橫遍野。想到這裏,不由得籲嗟浩歎。
正思量間,忽聽身後馬蹄聲得得,夾雜著陣陣吆喝之聲,回頭一看,卻是一小隊蒙古官兵押著一群鄉民沿著大道而來,哪些鄉民個個戴著腳鐐手銬,人人衣衫襤褸,麵黃肌瘦,正被蒙古官兵用鞭子催促著行路,走得慢了,鞭子便雨點般落了下來,直抽得身上傷痕累累。那少年見狀急忙閃在道旁,瞥眼見到一個年老鄉民走得慢了,被一個蒙古兵一鞭子抽在臉上,嘴裏罵道:“你這個宋豬,故意磨磨蹭蹭。”這一鞭子登時將老人臉上打得一條血痕,鮮血順著臉上流了下來。那趕路少年再也忍耐不住,不由大聲喝道:“住手,你們是如此欺負大宋子民的嗎?”
走在前邊馬上的軍官微微詫異,不由勒馬停住。剛才打人的蒙古兵見是一個漢人少年,當下縱馬上前,大聲喝問:“你是何人,敢多管閑事,敢情是活得不耐煩了。”那少年凜然不懼,躍上前來,站在路中,憤然道:“我乃堂堂大宋子民,爾等韃子,在我大宋國土欺男霸女,橫行無道,真是無恥之極。”那蒙古兵聞言大怒:“我看你是找死。”話音未落,早已一鞭子抽了下來。那少年急忙將頭一偏,這一鞭子便落了空,那蒙古軍官見這一鞭子竟被他躲過,不由得大是惱怒。當下抽出腰刀,迎頭朝那少年砍去,那少年本是一介書生,不會武功,剛才躲過鞭子,已屬僥幸,這時又如何閃避得過,隻見眼前白光一閃,刀已至頭,心想:今日我命休矣。正自閉目等死,隻聽當的一聲,蒙古軍官的刀已飛過一邊,斜插在丈餘外的地上,刀身猶自顫動不已。那少年睜眼看時,隻見前麵道上不知何時出現一男一女倆人,男的是文士打扮,神態頗為瀟灑,跨下騎一黑馬,哪馬周身墨黑,更無一根雜手,鼻孔周圍卻有一圈白毛。女的一身紅衣,背上負了一個嬰兒,騎著一騎白馬,那馬渾身雪白,鼻孔周圍有一圈紅毛,紅衣白馬,整個人映襯得英姿颯爽。兩騎馬端得是神駿異常,登時將蒙古兵騎的馬比了下去。
那些蒙古兵見到兩騎駿馬,不由都高聲歡呼起來,原來蒙古人生長北方,擅於騎射,對寶馬良駒更是珍愛異常。當下見到這一男一女的坐騎,卻是千裏難求的大宛名駒。這兩匹馬是十年前有一異人贈於這一男一女,白馬名叫“雪裏紅”,黑馬名叫“墨裏白”,本是一公一母,黑馬為公,白馬為雌,均可日行千裏,夜行八百,是馬中極品。南方陡現如此良馬,被這兩人騎著,蒙古兵一見之下心中都產生了霸占的念頭。
隻見哪中年文士手中執一長鞭,剛才砍那少年的蒙古軍官手中之刀就是被他輕輕一鞭卷飛。最前麵的蒙古軍官見他身手敏捷,不由得“咦”了一聲,當下更不答話,縱馬朝前,陡然抽出腰間佩刀,一刀攔腰向那文士橫斬過去,原來他見那文士剛才揮鞭奪刀,身手不凡,想突然襲擊,一刀將他攔腰斬作兩截,奪取兩騎寶馬。那文士陡聞刀風颯然,蒙古軍官刀已砍至,他應變奇快,在馬上仰身一個“鐵板橋”,背貼馬背,刀從麵上拂過,堪堪避過了這一刀。
那紅衣女子見蒙古軍官一來便痛下殺手,不由得大怒,嬌吒道:“韃子可惡,納命來。”手中長劍疾揮,一式“中流擊水”刺向蒙古軍官脅下“京門穴”,那蒙古軍官本來武功不高,兩軍打仗隻憑著勇武,那紅衣女子本是劍術高手,這一劍更是她精妙之著,盛怒之下,竟從側麵將他刺了個對穿,但聽那蒙古軍官狂叫一聲,從馬上栽下,頓時氣絕身亡。餘下的蒙古官兵見狀,發了一聲喊,一擁而上,將這一男一女團團圍住,刀劍齊向兩人身上亂斫亂刺。隻見那紅衣女子縱馬揚蹄,運劍如風,“唰唰唰”轉眼間刺倒了三、四人,那中年文士揮動鞭子一陣狂卷,所至之處,蒙古官兵手中兵器紛紛脫手,紅衣女子劍光閃處瞬間又刺翻幾人,餘下三個蒙古兵慌忙轉身向道旁的樹林中逃去,但見那中年文士手中長鞭一卷,地上三柄蒙古兵遺下的單刀便飛射而出,隻見三道白光,分別射入正奔跑逃命的三個蒙古兵背心,隻聽得幾聲慘呼,三個蒙古兵便倒地而亡。
那少年何時見過此等情形,隻嚇得目瞪口呆,手足發顫,想拔腿而跑卻象被釘在地上一般,挪動不了腳步。此時那些鄉民也趁打鬥之機跑得幹幹淨淨,道上更無旁人。隻見那一男一女翩然下馬。那男的走過來,抱拳說道:“兄台受驚了。”那少年仍是驚魂未定,匆匆還了一禮。但見那一男一女將那些蒙古官兵的屍體收拾在一起,用兵器在道旁挖個坑埋了,動作極是幹淨利索。那少年此時已回過神來,見那一男一女很快就料理完事,急忙上前俯身跪下,叩頭道:“感謝恩公相救之恩。”那中年文士右手微微一抬,口中說道:“兄台不必多禮!”那少年感覺象有人托著手臂一樣,不由自主站起身來。
中年文士道:“兄台一介書生,卻能臨危犯險,仗義執言,著實令人欽佩。”顯是他見到了少年喝斥蒙古官兵的情景,所以才出手相救。那少年回想剛才的情景著實有些後怕,心想若非此人相救,隻怕已經做了蒙古兵的刀下之鬼。當下說道:”若非恩公,隻怕也做了刀下冤鬼,不過蒙古韃子實欺我大宋無人,在我大宋境內橫行霸道,將我大宋子民如豬似狗般驅使。在下心中氣憤之極,所以無暇顧及其它。”那中年文士聽了此言,不由讚道:“好,好。古語雲‘智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兄台通曉大義,膽色過人,真是難得。”那少年道:“恩公過譽了。”那文士道:“舍下離此不遠,兄台何不到敝處一敘?”言語之間極是誠懇。那少年見此人談吐文雅,加之天色已晚,四周暮色沉沉,林中歸鴉陣陣,前後又無村店,當下點頭應允了。
當下將蒙古兵坐騎牽過一騎,其他任由自去。三人翻身上馬向南麵一個岔道馳去,那少年似乎對騎馬不是很熟,途中走得極慢,那一男一女便邊走邊等,就這樣一直向南走了二、三十裏,路是越走越窄,越走越偏僻,那少年心中忐忑不安,不知這二人是何等人物,但又無可奈何,天色漸漸黑了下來,幸喜時值三四月間,天有微月,尚可辨清路徑,那一男一女的坐騎又對道路十分稔熟,又曲曲折折行了二十來裏,最後來到一大片樹林前,那中年文士勒馬停住,撮口吹了三聲口哨,哨音清脆嘹亮,在黑夜中傳出老遠,回旋返複,良久方息,驚得林中群鳥撲撲亂飛。那少年被哨音震得耳朵嗡嗡作響,心想這人好大的氣勁,原來少年並不懂武功,不知這中年文士是江湖上大大有名的俠士,內功深湛。剛才的哨音卻是運上內力發出,當然不同凡響。哨音甫定,隻見樹林中已隱隱亮起了燈光。那中年文士騎馬在前,紅衣女子繼後,少年在最後跟隨。三人在林中循著燈光,七繞八繞,忽而左拐,忽而右拐,燈光似在眼前,可仿似總走不到。就這樣,約摸行了一柱香的時間,終於來來燈光前麵。少年看時,隻見林中有一大塊空地,空地上有一所莊院。
莊院門口一左一右掛著兩盞紅色燈籠,莊門上方掛了一塊牌,上書“桃源山莊”四個隸體大字。莊門口有一個四十多歲仆人模樣的中年男子侍立,見到三人急忙迎上前來牽住那中年文士的黑馬,說道:“少爺和夫人你們終於回來了,客人們都等急了。”中年文士下得馬來,聽到此言,微微一笑,說道:“途中遇上一點事情,新結交了一位朋友,正要和各位引見。”
當下三人將馬交於中年男子,一同進了莊內,一進門是一個偌大、極寬敞的院子。院內兩邊各有一株大槐樹,槐樹前麵有是個廳堂,中年男仆將馬匹拉進後院的馬廄拴了。
三人一同進得廳來,廳門上方又高懸紅匾,上書“碧落堂”三字,大廳裏紅燭高照,極是寬敞,兩邊坐著約摸二、三十人,看上去均是江湖人物,雖然人數眾多,卻靜悄悄無人說話,見到三人進來,紛紛起立,抱拳向那中年文士和紅衣女子施禮,齊聲道:“見過顏大哥,顏夫人。”姓顏的中年文士和紅衣女子回了一禮,然後到廳堂正中空著的兩張椅子上坐下,夫婦二人顯然是這群人的首領。那少年正自躊躇間,姓顏的中年文士指著左邊橫首的一張空椅道:“兄台,你來坐這裏。”那位子一直空著,下首坐了十幾個人,高矮胖瘦不一,有的粗豪,有的精悍。此時聽到中年文士叫一個陌生少年上坐,個個麵露詫異之色。均尋思:這小子看上去年紀甚輕,顏大哥竟讓他坐在褚二哥位子上。褚二哥雖然死了,但他的位子非等閑之輩能坐的,這人到底什麼來頭,近年江湖上沒聽說過如此年輕的成名人物。
那少年依言在椅子上坐下。姓顏的中年文士料想眾人對少年定有疑議,於是朗聲道:“顏某正要和各位兄弟引見一位新朋友,這是我夫婦二人從臨安回來的路上新結識的尊客。”向那少年拱手問道:“未知兄台高姓大名?”
那少年走趕忙起身答道:“不敢,在下姓文,名天祥,廬州人士。正要請教恩公大名,以圖後報。”那中年文士點點頭,說道:“不必客氣。在下姓顏,單名一個桓字。”指著身旁的紅衣女子說道:“這是拙荊,姓繆,名紅玉。文兄弟你已經見過了”。這時繆紅玉背上嬰兒早有仆婦抱入後堂去了。天祥見過她的身手,知她是個女中巾幗,抱拳向她施了一禮。繆紅玉向文天祥微笑點了點頭,以示還禮。原來這顏桓、繆紅玉夫婦在江湖中是赫赫有名的大俠,人稱“神駿雙俠”,夫妻倆行俠仗義,出入成雙成對,不離須臾,又因坐騎神駿異常,故而得名。
顏桓指著坐在文天祥下首的一個身材高大、相貌威武的白須老者道:“這是山西五虎斷門刀王仁泰王老英雄,在江湖上德高望重,人人敬仰。”文天祥抱拳著:“久仰,久仰。”其實他對江湖人事知之甚少,隻不過聽顏桓言語對白須老者頗為敬重,所以言語中免不了客氣一番。接下來顏桓為文天祥引見了廳內各位豪傑,什麼追魂槍,奪命刀,鐵拳無敵,看樣子都身懷絕技,文天祥卻是一個不識,當下一一見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