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3章 時六年九月十五日(1 / 1)

範仲淹就是以追求“古仁人之心”為人生目標,以“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為理想境界的仁人君子。他為人處世所最擔心的,就是自己沒法達到這些目標和境界。

在日常生活方麵,他曾在家書中說:“凡見利處,便須思患;老夫屢經風波,惟能忍窮,故得免禍”。

“忍窮”說來容易,做來可不簡單。但範仲淹早年就懂得自製,中進士踏入仕途之後,仍一直能保持儉約習慣。即使做到參知政事,貴為二府大臣,也是“非賓客,食不重肉”(除非請客,絕不吃兩種葷菜)。每天在就寢之前,都要檢討當天有沒有奢侈浪費的情形,所做的事情有沒有不對的地方。如果檢討的結果,沒什麼浪費或不對的地方,就安然睡下;若有,則第二天必會設法為百姓多做一件有利的事情來補償。

1049年,範仲淹被調往杭州做知州。這一年,他出資為範氏一族購義田,設義宅,被天下人作為德義的榜樣。

1050年,吳中鬧饑荒,範仲淹開倉救災,並募集民力,興辦各項利民建設。他身體更加虛弱,於是請求改調。

1051年,他以戶部侍郎的身份調往青州(山東益都)做知州,兼任淄濰等州安撫使。這兒正是當年母親帶他改嫁的地方,是他人生的第一個故鄉。

責任心強的範仲淹到青州之後,發現黃河以北水災所造成的流民,尚在村落,正需救濟;而且歲饑物貴,盜賊滿路。他的憂勞有增無減,大感力不從心。日漸衰弱的身體,使他不得不請求他調,讓心力皆能配合的人來拯救那些災民。

他請求改調穎州(今安徽阜陽)獲得朝廷的準許。1052年,範仲淹堅持帶病前去赴任,結果才走到徐州就病逝了。這裏正是範仲淹出生的地方,他生於徐州死於徐州。

範仲淹死訊傳開,朝野上下一致哀痛。包括西夏甘、涼等地的各少數民族人民,都成百成千地聚眾舉哀,連日齋戒。凡是他從政過的地方,百姓們紛紛為他建祠畫像,數百族人來到祠堂,像死去父親一樣痛哭哀悼。12月,範仲淹被葬於河南洛陽縣尹樊裏的萬安山下。宋仁宗親篆碑“褒賢之碑”,並敕賜西京褒賢顯忠禪寺,及蘇州天平山白雲禪寺,永燃範仲淹香火。

範仲淹曆官推誠保德功臣、資政殿學士、金紫光祿大夫、尚書戶部侍郎、護軍汝南郡開國公、食邑二千三百戶,食實封六百戶,贈兵部尚書,諡文正。累贈太師中書令,兼尚書令,追封楚國公。

範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崇高品德是中華美德的精魂,激勵了一代又一代人,並將一直傳承下去。他艱苦自律、勤勉好學、正直忠誠、為百姓為國家嘔心瀝血的形象將永遠樹立在後代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