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海洋居民”的奇聞趣事 第二節 海洋動物的奇異行為
海洋餓鬼吃木船
2000年的夏天,美國緬因州立大學的一位海洋生物學家接到報告,說緬因州的幾個碼頭出現莫名其妙的坍塌,其中一些甚至出現了斷裂,到底發生什麼事了呢?要知道這些支撐碼頭的橡木樁大都有9米長、25厘米粗,可不是一般的堅固。
經事後調查,這次事件的罪魁禍首,竟然是一種名為船蛆的微小的海洋軟體動物。它們生活在溫暖的海水裏,以蠶食各種木材為生,而坍塌的木樁正是被這些船蛆吃空的。
1. 胃口好,愛吃船
船蛆生活在海洋裏,雖然名字稱為蛆,其實它是一種雙殼貝類。猛然看上去,船蛆很像一種蠕蟲,事實上是一種蛤,又因為它常鑽到船底的木材裏生活,於是人們就給它起了“船蛆”的名字,此外也有人稱它為“船蟲子”、“鑿船蟲”或“海蛆”。
船蛆的個頭不一,個頭小的隻有2~3厘米,而大的則有1米長。不過,它們頭上都有細細的殼,這種殼能幫助它們鑽進木材裏,並在那裏長大。說來有趣,船蛆特別青睞木材,像一些遇難的木船、海上的木樁都是它們理想的居所。一旦整條船被占領,便很快會成為船蛆們舒適的家和甜美的蛋糕,吃住的問題都解決了,而船身則會變得一碰就碎。由於這種小動物有驚人的好胃口,令一些海上的船民深惡痛絕,據說他們每年都要花費巨資用來維修木船和木質海洋設施。
破壞力驚人
船蛆不但破壞力驚人,繁殖能力也很強,一次就可產卵幾百萬顆,多的甚至有1億多顆。當卵變成幼蟲後,就會隨著海水到處遊蕩,一旦遇到木船和別的用木頭做的東西,就緊靠上去,然後鑽進木頭中。緊接著,它們就在裏邊挖通道,造居室,生兒育女,賴在裏邊不肯出來,直到木頭被它們咬光為止。
2. 船蛆為啥吃木船?
船蛆怎麼會如此青睞木材呢?原來,在船蛆的鰓中,生物學家發現了一種奇特的細菌,這種細菌能分泌一種酶。正是這種酶使船蛆擁有了在木材中生存的高超本領,也可以很輕鬆地消化木材,這在所有的海洋動物中是絕無僅有的。
我們知道,木材的主要成分是纖維素,是一種糖分子聚合體,隱含著豐富的營養物質。事實上,絕大多數動物都不吃木材,這是因為它們的身體中缺乏纖維素酶,無法啃食又堅又硬的木材。可是,船蛆身上的細菌能分泌纖維素酶,這樣的酶可以輕鬆地打開緊鎖在一起的糖分子,讓它們享受木材中的營養物質。因此,再堅固的木材,在船蛆眼裏隻是一道道美味的大餐。
3. 對戰海洋餓鬼
一直以來,船蛆都是海上木船的最大危害。很早以前,水手們想盡辦法對付船蛆,把鉛、瀝青和焦油塗在船體上以抵製船蛆的蠶食,可惜收效甚微。後來,人們又在船上包一層金屬板,雖然有效,不過費用之高可想而知。
現在,人們普遍采用化學方法對付船蛆,使用高壓將化學製劑注入木材裏,在海水中,這些化學物質會慢慢釋放出來,它們不僅可以殺死船蛆,也可以防範其他對木材有害的海洋動物,可它同時也汙染了海洋環境。
既然科學家發現了船蛆身上的秘密,那能不能找到一種更環保的方法阻止船蛆的破壞活動呢?隻要破壞船蛆體內的細菌,讓它失去纖維素酶,自然而然它也就無法依靠木材生存了,人們也就用不著再使用汙染環境的化學方法去除船蛆了,這正是一些專家正在研究的課題,相信不久的將來,人們再也不用懼怕船蛆了。
高超的海洋獵手
在淺海和岩岸的水窪或石縫中,經常可以看到一朵柔弱的鮮花,兀自在岩石上綻放,可愛極了。事實上,這根本不是什麼花,而是一種靠捕獲水中動物為生的食肉類動物,它就是海葵。
海葵可不是不中用的花瓶角色,它不但美麗如花,還是個高超的海洋獵手。如果有魚遊過來,它會裝出友好的樣子頻頻招手,等它們上鉤。雖然海葵不能主動攻擊獵物,但它的觸手相當厲害,一旦受到刺激,就會毫不示弱地抓住獵物,這樣它就可以美美地飽餐一頓。
1. 像植物的動物
海葵長得肥肥壯壯,沒有骨骼,身體呈圓柱形,從遠處看上去就像盛開的葵花,因此有了“海葵”的美名。
海葵的外表很像植物,可它卻是實實在在的動物。鮮豔的觸手就是它攻擊其他動物的利器,觸手上長滿了倒刺,一旦有獵物出現,倒刺就能刺穿對方的肉體。此外,海葵的體壁與觸手均有刺細胞,這是一種特殊的有毒器官,能分泌很多毒液。海葵一般是不會亂下毒手的,隻有在遇見危險或捕獲獵物時,才肯出招。對小魚來說,海葵可是個美麗的大陷阱,還是小心點為好。
2. 快樂的海葵精靈
雖然海葵觸手上的刺細胞能麻痹魚類,可小醜魚卻不怕它。這是為什麼呢?原來小醜魚的皮膚能分泌一種黏液,可以用來保護自己,讓它可以在海葵中間自由穿梭而平安無事。
小醜魚也叫海葵魚,可要是人為地去掉它身上的黏液,小醜魚也會被海葵蜇得到處亂跑。有趣的是,當海葵依附在岩礁上不想動彈時,紅身白紋的小醜魚十分聰明,它會在海葵的觸手處歡快地遊動,引誘其他小魚,直到海葵捕捉到這些獵物。等海葵吃完後,小醜魚也可以撿一些殘渣充饑。要是小醜魚遇到強大的敵人,它也會趕快跑到海葵的觸手間躲藏起來。借著身體在海葵觸手間的摩擦,小醜魚還可以除去身體上的寄生蟲或黴菌等。由此看來,小醜魚特別會找靠山的,它們真是一對好搭檔。
長壽之最
在自然界中,壽命最長的生物當數銀杏樹,其樹齡可達3000多年。可在海洋裏壽命最長的動物是什麼呢?研究發現,海葵是海洋裏壽命最長的動物,它的壽命甚至超過了海龜、珊瑚等壽命達數百年的物種。通過放射性同位素的測驗,研究人員發現,海葵的年齡可以達到1500~2100年之久,真讓人始料未及。
3. 與寄居蟹互惠互利
除了小醜魚,海葵還有一個好夥伴,它就是被稱為“白住房”的寄居蟹。為什麼要和寄居蟹在一起呢?這是因為海葵往往固定在岩石上,隻能靠等才有東西吃,這總是讓它們饑一頓飽一頓,可有了寄居蟹就不同了。
寄居蟹是一種非常凶猛的動物,它寄居在螺殼裏,隨著身體的變化,會每隔一段時間離開原來的殼,到更大的其他動物的“家”裏生活。因此,海葵就跟著寄居蟹,到處流浪,擴大覓食領域。
海葵藏在寄居蟹的蟹殼上,一旦有動物靠近它們,海葵就會用有毒的觸手攻擊侵犯者。這樣寄居蟹也可以放心地旅行了。同時,海葵的外形像朵花,寄居蟹因此就有了很好的偽裝物,行動起來更加方便。大自然的神奇不得不令人感歎,連動物都知道取長補短,互惠互利。
怪魚兒變性別
在自然界中,稀奇古怪的事太多了,而最為有趣的是,魚兒竟然會發生離奇的性變情況。不用擔心,這隻是魚類為了生存而產生的正常的生理現象。
在加勒比海,一種美麗的隆頭魚就有這樣的本事,它們剛孵出的幼魚是清一色的雌性,體色金黃,隨著身體的成熟體色會轉為深藍色,並帶有斑馬條紋,性別也就變成了雄性。
1. 怪魚兒在變化
在印度洋裏,生活有一種與海葵共生的雀鯛魚。在一群雀鯛魚中,隻有兩條雌魚是頭領,其餘的都是雄魚,就像一個“母係社會”。一旦領頭的“女主人”無法繼續履行自己的“職責”,魚群中身體最強壯的雄魚就會變成雌魚來接替它,繼續履行“母係社會”首領的天職。
與雀鯛魚相比,在巴西附近海域有一種“石斑魚”,它的變化更為奇妙。據說,一對石斑魚一天內能雌雄互換性別達四五次,真是讓人稱奇。
2. 性別大逆轉
黃鱔在魚類的性變中最為常見。黃鱔的卵剛孵化出來時,都是雌性。可當小黃鱔發育成熟,體長達到35~40厘米,第一次完成產卵後,就會由雌性轉變為雄性。所以說,生活在淡水裏的黃鱔,身兼兩重性別,它們的一生都要經過雌、雄兩種不同性別的發育過程。這就是魚類學家所說的“性逆轉”。
在我國新疆伊犁河中,生活著一種被稱為裂尻魚的魚類,它的“性逆轉”現象恰好與黃鱔相反。它們在體長25厘米以下時,全都是雄性,可一旦體長達到30厘米,就會變成雌性,體色也由先前的銀白色變為暗黃色,屬於比較罕見的一種魚類。
3. 妻妾成群
在澳大利亞沿海有一種大型魚類,因為牙齒很像鸚鵡的嘴,所以叫鸚嘴魚。與隆頭魚完全不同的是,在鸚嘴魚的魚群中,隻有一條最大的個體是雄性,眾多的雌魚圍繞它形成一個集體,可謂是“妻妾成群”。但要是雄魚由於體力不支等原因,導致自己的位置出現空缺,這時魚群中最大的雌魚就會迅速地變為雄性,代替雄魚行使“權力”,十分有趣。
精確的海洋警報員
海洋就像個“聚寶盆”,擁有豐富的生物資源和礦產。然而,人為的環境汙染卻讓美麗的海洋變了顏色,海洋快成了人類的廢棄物倉庫。於是,一些沿海國家建立了監測站,共同保護這個“聚寶盆”。有趣的是,一些生活在海裏的魚類和軟體動物,也能對水體環境起到監測作用,是名副其實的“天然檢測器”。下麵我們一起來看看這些海洋警報員是如何“工作”的。
1. 幼鮭咳嗽來提示
有一種生活在大西洋附近的鮭魚,喜歡比較清潔的水域。要是讓它碰到含有高濃度的金屬汙染物的水,這些小家夥就會不安分起來,立刻進行靜鰓動作,產生換氣的停頓,進而發出像“咳嗽”一樣的聲音。
因此,一旦有幼鮭有“咳嗽反應”,就說明水體被汙染了,並且相當嚴重。隨後,科學家對魚的反應做了研究,根據魚口一張一閉的肌肉活動產生的微弱電場,通過高度靈敏的電極與計算機相連,繪製出了測定關係圖。隻要對照咳嗽狀態的曲線,就可以很清楚地掌握水質汙染的情況。在英國泰晤士河的水質監測站,就是選用鮭魚來擔任監測員的。
2. 聘請狗魚來服役
在非洲的尼日爾河流域,有一種嗅覺特別靈敏的狗魚,能對水中的有害物質和氣體作出相應的反應。
這些狗魚大都長著長鼻子,體長有1米左右,十分凶猛。它們每天遊動在蓄水池中,專門監測水質是否受到了有害物質的汙染。與此同時,監測人員也會借助一種特殊的放大器,對狗魚發出的脈衝信號進行收集。通常情況下,脈衝信號每分鍾振蕩400~800次,要是出現有害物質,狗魚發出的脈衝信號就會產生相應的爆裂聲,頻率也會減少到每分鍾200次以下。
正是有了這一特點,狗魚也被派上了用場,充當起了城市供水係統的“監測員”。據說,尼日利亞首都的供水係統都得靠狗魚值班進行監測。因為狗魚盡職盡責,現在已被越來越多的國家“聘請”去工作了,它們在美國、英國、德國和瑞士等國家擔當起了水文監測的重任。
企鵝監測員
南極洲是企鵝生活的樂園,也是它們祖祖輩輩生活的淨土。因此,企鵝對各種空氣汙染的反應十分靈敏。根據企鵝的這一習性,德國柏林的一個空氣監測站啟用這種來自南極洲的水鳥充當“監測員”,要是空氣中有一丁點兒的汙染物,它們的呼吸便會發生變化。根據企鵝呼吸發生變化的大小就可知空氣受汙染程度的強弱,其準確性和靈敏度絕對不亞於先進的電子監測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