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中原熱血灑(1)(3 / 3)

8月23日是農曆七月初八,是我軍勝利渡河的日子。六年後,我才知這一天也是我兒子出生的日子。當時,孩子媽依本家子侄輩是按“堂”字取名,給孩子取名叫“運堂”。1956年,她們母子遷移寶雞後,孩子轉學到神武路小學時,我以他姐姐名叫“海棠”,給他改名叫“潤棠”。

渡河成功後,我們即突入敵區縱深,東進直抵洛陽城郊。麵對我軍攻勢,蔣介石急忙將被派西援的敵軍同洛陽守軍組成第5兵團,後又組成陝東兵團,企圖從東、西兩麵夾擊我軍。陳賡司令員根據毛主席、中央前委的決定,把進軍鄂陝的艱巨任務交給四縱十二旅及西北民主聯軍三十八軍十七師,要求進入鄂陝地區死死拖住胡宗南的主力,把其進犯陝北和豫西的兵力吸引到陝南、鄂西北,以減輕敵軍對陝北和豫西的壓力,並迅速打開局麵,開辟鄂陝根據地。

我軍進抵河南省新安縣境,休息兩三天後,劉旅長即率我們“鋼鐵營”向西進發。9月1日,部隊越過隴海鐵路南下,攻下洛寧、長水後即晝夜兼程,冒雨急行軍。經過九嶺十八盤大山,直奔豫西重鎮盧氏縣城,於9月3日完成對盧氏縣城的包圍。

盧氏縣城是地扼秦嶺、伏牛山脊峰的豫陝咽喉,城牆又高又厚,修有明碉暗堡,城壕既深又寬,並架有鐵絲網。壕外邊還有圍牆和鹿砦,加上城內除保安團、自衛隊外,新增國民黨三十六師的一個營,攻城難度很大。但是部隊情緒高昂,決心打好這場攻堅戰。旅首長親臨前線,部署強攻。三十五團在城北阻擊敵人援軍,三十六團從北門攻城,我們三十四團攻打西門。

9月10日,夜幕降臨時,總攻的戰鬥打響。我三十四團首先攻入城內,三十六團也隨即突入,經過兩個多小時的激烈巷戰,全殲國民黨守軍1000多人,一舉解放了盧氏縣。至此我軍已深入敵統治區300裏。

我部進入伏牛山地區時,正是雨季,山路泥濘,行軍中戰士們一不小心就滑倒在泥水裏。長途跋涉已很艱難,吃飯又成了大問題。生火時,柴火濕點不著,加之糧食又不足,饑餓纏身成了常事。這還不算,胡宗南的整編六十五師緊追著十二旅不放,前堵後擊。這種情況下,我們是不能與裝備精良、衣暖肚飽的敵人硬拚的,隻得與之靈活周旋。行軍作戰的艱苦和生活的極度疲困,一些意誌薄弱的戰士開了小差。

正當我們缺衣少糧、減員嚴重時,晉東南老根據地的支前大隊來了。不但送來了棉衣,也輸送了一批新戰士,振奮了部隊的士氣。第7支隊隊長是壺關縣武委會主任杜繼周同誌。他率領全縣900多名幹部、民兵、醫生來到豫西戰場,其中有200人補充到部隊。我們連隊接收的85名新戰士中有壺關縣籍的10人。

解放盧氏後,為了保存實力,迎接更艱苦的戰鬥,十二旅在五裏川進行休整。9月下旬,旅首長傳達了黨中央和陳賡司令員“一定要堅持陝南鬥爭”的指示,以及對十二旅將麵臨胡宗南兵壓陝南、鄂北,鬥爭環境將會極端艱苦的形勢,必須做好長期艱苦鬥爭打算的叮囑。劉金軒旅長代表全旅表了決心:“剩下一兵一卒也要堅持陝南鬥爭,牽製胡宗南兵力,以減輕其對陝甘寧邊區和延安的軍事壓力。”

經過休整,指戰員不但恢複了體力,而且通過軍事訓練,個人技能和連排戰鬥力都大大提高。尤其是政治和文化學習使戰士們的階級意識迅速覺醒,為新中國而戰鬥獻身的革命人生觀進一步樹立了。五裏川休整後,我擔任班長。

我軍乘勝進軍陝南,9月28日一舉解放商南縣城、豫鄂陝咽喉——荊紫關和西荊公路上的重鎮龍駒寨(今丹鳳縣城)。十二旅與三十八軍第十七師會師後,部隊首長研究統一指揮、協同作戰,決定兩支部隊以丹江為界,十二旅向丹江以南、鄂西北一帶發展,創建根據地,相機殲敵;十七師在丹江以北,牽製敵人,協助陝南工委建立根據地。

按照旅首長指示,我們三十四團為左路,向鄂西北進軍。10月1日,敵六十五師沿西荊公路向龍駒寨一帶進犯。這時連日降大雨,丹江水位暴漲,十二旅向南渡丹江受阻,隨即決定由十七師阻擊牽製敵人,十二旅向東轉至盧氏縣境五裏川、朱陽關地區休整待命。11月3日,十二旅分兵3路從五裏川出發向東南疾進,連破朱陽關、荊紫關,於11月10日順利渡過丹江。12日,三十四團解放了山陽縣重鎮漫川關和鄖西重鎮上津。部隊駐守上店子休整時,我任連隊代理文化教員。部隊開展評功,我再一次受到團黨委批準記功和表彰獎勵。

隨後,我團向東推進,於11月16日淩晨攻奪湖北土門鎮,一舉占領鄖西縣城,守敵向山內逃竄。解放鄖西縣後,三十四團政治處主任邵康擔任新成立的縣民主政府縣長。

山陽、鎮安和鄖西這三座縣城被打下後,我軍站住了腳跟,初步打開了局麵。為了在鄂陝交界建立根據地,12月21日,旅黨委依據各方情報,決定在陽曆年即1948年元旦前突襲鄖縣縣城。這座縣城曾是古鄖陽府治所在地。

為了麻痹迷惑敵人,我們在鄖西結紮彩門,敲鑼打鼓,買肉購菜,張羅過年的東西。29日傍晚,部隊分兩路從鄖西出發,30日拂曉,三十四團二營、三營向盤踞在鄖縣老君殿的保安團發起攻擊,在三十六團配合下經曲遠河、馬場關、小河西、榆樹林進抵城北時,敵人亂放一陣槍,就渡過漢江南逃。下午3時30分,我軍兵不血刃解放了鄖縣縣城。

到12月底止,十二旅和十七師先後解放陝鄂邊10餘座重要城鎮,人口百餘萬,控製了3萬平方公裏的地區,建立了6個縣民主政府和6個獨立營(縣大隊),基本控製了鄂陝邊大部分地區,實現了黨中央、毛澤東主席“協助陝甘寧擊破胡宗南係統”,“協助劉鄧大軍經略中原”,“在鄂陝創建根據地”的戰略部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