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F.L. Wright, The Future of Architecture, Horizon Press, 1953
[2] 埃德加·卡裏特:走向表現主義的美學,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1990
[3] 巴赫金.弗洛伊德主義批判.北京:中國文聯出版公司,1987
[4] 保羅·戴維斯.上帝與新物理學.長沙: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1996
[5] 鮑姆加通.美學.北京:中國文聯出版公司,1985
[6] 鮑桑葵著. 張今譯. 美學史. 北京:商務印書館,1987
[7] 柏格森.材料與記憶.北京:華夏出版社,1999
[8] 柏格森. 形而上學導論. 北京:商務印書館,1963
[9] 柏拉圖. 理想國. 北京:商務印書館,1994
[10] 陳鼓應.老莊新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11] 達尓文.人類的由來及性選擇.北京:科學出版社,1982
[12] 丁寧. 思想的境界. 西方當代藝術心理學. 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1
[13 杜夫海納. 哲學與美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5
[14] 恩格斯. 家庭、私有製和國家的起源.《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15] 恩格斯.自然辯證法.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
[16] E.G.波林.實驗心理學史.北京:商務印書館,1981
[17] 費爾巴哈哲學著作選集(下集). 上海:三聯書店,1962
[18] 伏爾泰.哲學辭典.北京:商務印書館,1995
[19] F·卡普拉.物理學之道.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4
[20] 弗蘭·戈布爾.第三思潮:馬斯洛心理學.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87
[21] 弗洛伊德.費洛伊德論美文選.北京:知識出版社,1987
[22] 哈貝馬斯.現代性的地平線.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23] 華美,要彬. 新編中國工藝美術史. 天津: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 1999
[24] 懷特.分析的時代.北京:商務印書館,1981
[25] 郭有適.創造心理學.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2
[26] 黑格爾.精神現象學.北京:商務印書館,1978
[27] 黑格爾.美學.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58
[28] 黑格爾.小邏輯.北京:商務印書館,1980
[29] 胡塞爾.現象學的觀念.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88
[30] 霍金.時間簡史.長沙: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1996
[31] 霍克斯.結構主義和符號學.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87
[32] 吉姆·萊文. 超越現代主義.南京:江蘇美術出版社,1995
[33] 康德.純粹理性批判.北京:商務印書館,1982
[34] 康德:曆史理性批判文集.北京:商務印書館,1991
[35] 康德.判斷力批判.北京:商務印書館,1987
[36] 科林伍德:藝術原.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5
[37] 克羅齊.美學綱要.北京:外國文學出版社,1983
[38] 老聃.老子.揚州:廣陵書社,2004
[39] 李立選注.後漢書.太原: 山西古籍出版社,2005
[40] 李普曼.當代美學.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1986
[41] 李約瑟.道家與道家思想.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42] 李約瑟.中國古代科學思想史.北京:科學出版社,1975
[43] 李澤厚.華夏美學. 北京:中外文化出版社,1989
[44] 劉成紀.審美物象變論—藝術與生命的新對話. 烏魯木齊:新疆大學出版社,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