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當承認,純粹理論的論著是枯燥乏味的。美學理論之所以不容易引起大多數人的注目,並非因為美學理論不為人們所需要,而是因為單純理論的思考似乎過於抽象,使人感到缺乏探討的實在性;我們的讀者不能為求知而求知。尤其在當今知識經濟的時代裏,人們無暇為好奇而付諸研究的熱情,所有的研究都需要有實在的意義和思考的載體。對於美學的研究,不僅需要哲學的熱情,而且需要有實踐的用途。
美學至今並未能產生為人矚目的實在效應,這是為什麼呢?其實,並非因為美學理論不能指導創造實踐,實際上,美學的認識觀是人類一切創造想象的源泉所在。這個世界上沒有一個人內心沒有一片審美的天地,在這片天地裏原存著人最本真的喜怒哀樂;也沒有一個人不樂於釋放自己情感的真誠,否則人們就不會說“美是一種享受”。美學至今之所以未能產生它應有的效應,其中最重要的原因,不外乎是因為絕大多數研究美學理論的人並不是創造美的實踐者,而絕大多數專門實踐美的人卻不研究美學,美學的理論與實踐正處分離的狀態。於是,一方麵由於缺乏對美實際應用的價值體驗,因此關於美的論述不免空泛而無力;另一方麵,又由於缺乏足夠的理論營養,對美的認識常常起於此而泛於此,於是僅憑本能直覺的審美,必然難有為人矚目的創造。這二者的因果似乎應該就是問題的全部了。
因此,需要有更多的實踐者來加入美的研究行列。假如任憑美學理論走向空泛而被更多的實踐者所不屑,那麼,必將因為缺乏恰當的理論指引而影響我們對美的創造。我們正麵對著一個全球競爭的開放世界,我們的藝術創造,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需要有一種正確美學思想的引導,如何秉承五千年曆史文化的底蘊,發展和建構當代的美學思想,以指引我們去參與經濟與文化的全球化博弈,這正是當代美學研究所要肩負起的曆史使命。
但是,迄今為止,我們的實踐者們並沒有對理論發生太大的興趣。這裏既有實踐者對於自己本能直覺的自信,更有以往過度地學科分類,使理論與實踐兩不相顧的原因。在設計領域中,對直接美感要素或美感設計曆史的研究,要比美學研究本身具有更受重視的地位;在設計高等教育中,美感的表現技能往往成為專業教育的核心。而實際上,認識美的產生原理比了解如何去感受和表現美更重要,因為隻有掌握了產生原理才可能準確地感受和表現美,才可能更好地去進行美的創造,我國工業設計無力肩負起完善國家製造產業鏈這一曆史重任的嚴酷現實,已經雄辯地說明了這一點。美學實踐的曆程也告訴我們,所有生物的天性中都存有一種愛美的普遍傾向,但是隻有具備了美的鑒賞力與想象力,熱愛美的事物並悠然神往於理想美的境界,才可能創造美。設計藝術研究是對於感受美感與表現美感能力的研究,但是設計藝術研究不能是無本之木,它必須根植於美學的研究之中。盡管在人類文明的進程中,人們為追求美感所投入的精力,並不亞於對工農業生產和宗教等生存與信仰問題所做出的努力。然而,真正能夠成就美感的,必然是對於美的深刻體悟。美學需要與時俱進的發展,而發展就需要不斷地研究。於是,美學研究自身便應“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四書》·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