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專家精彩剖析《畫中人》(1 / 1)

心理分析:(吳和鳴,心理研究專家,武漢中德心理醫院主任醫師。)

****************************

《畫中人》的故事具有很強的戲劇性,作者用誇張浪漫的筆觸,潑灑了一幅糾纏兩代男人的情愛畫卷。畫中的女人是南葉的母親,她存在於南葉的內心世界(intermentalworld),她是由想象構成的,南葉對她充滿了撕心裂肺般的渴望,於是,他像幽靈一樣,在外在世界(externalworld),在大街小巷、鄉野村落尋覓著,滿腔的熱情急切地要投注和附著一個美麗的女人——母親最新章節豪門驚豔。我們可以看出,這個驅力異常強大。因為母愛是溫暖的太陽,是照徹黑夜的光明,在南葉將母親的形象付諸畫紙的那一刻,一個“庸才’變成了天才,一個癩蛤蟆蛻變為英俊的王子。

南葉的父親仇視《美女》,他痛恨南葉的母親,這是典型的反向形成(reaction—formation一種心理防禦機製),仇恨背後隱藏的正是深深的愛。正是因為刻骨銘心的愛,他才隨身攜帶與愛侶的合影,他才會對南葉的作品《美女》有那麼強烈的反應。

兩代男人對於同一個女人有同樣深厚的愛戀,勢必產生競爭,兩人之間形同水火。讀者不難看出南葉的戀母情結,戀母情結反映的不僅是兒子對於母親單方麵的情感,它昭示的更為核心的內容是父親、母親與兒子之間的三角關係,戀親階段是人生必經的過程,由此我們認同父母親,發展自我。由戀母情結出發,我們就比較容易理解在南葉眼中父親的憤怒,以及南葉自己為什麼要從父親身邊走開。在南葉與父親的關係中始終橫亙著一個重要人物——母親,盡管她缺席。

同樣,在愛同一個女人的同時,兩代男人亦有著對女人相同的恐懼。父親在母親離開後,怨恨和拒絕所有女性,父親的恐懼表現為害怕再次被拋棄,正因為如此,父親疏離和排斥女性。所以我們可以看出父親對南葉母親有著深厚的情愛,也可以認為父親在現實中虛弱無力。

南葉的情形相對複雜一些,在現實中,南葉對阿丹感情是多重矛盾的集合體。《畫中人》最後通過阿丹說出,南葉需要的是母親,事實上,南葉與阿丹情愛生活中所交織的方方麵麵的衝突,很大程度上就是南葉內心世界中與母親關係的重複和再現。首先,南葉對母親既愛又恨,愛恨交織,在幼年和母親在一起的漫長的共生期,母親給予南葉生命,給予南葉成長的乳汁,溫暖的讓南葉不斷得到滿足的**,是南葉來到這個世界上最先接觸到的東西,我們是通過媽媽的**開始認識這個世界的。可是,南葉母親殘酷地拋棄了他,粗暴地剝誇了南葉的需要。在生命的開始,南葉的心靈就受到重創。於是,南葉的心理發育便出現了不可避免的停滯和固著。一般來說,在心理發展的早期階段,嬰兒隻能簡單地根據是否滿足了自己的需要,而把母親看成“好**”或“壞**“,隨著進一步發育,幼兒整合了“好**”和“壞**”。這個時候,母親在幼兒眼中成為一個獨立於自己的個體,她既好又不好,既能滿足自己,又不能滿足自己,南葉的停滯和固著使他的認知表現為要麼好要麼壞的模式:不是天才,就是庸才,這必然造成他對現實的適應障礙。回到南葉與阿丹的關係中,南葉因共生期固著造成的問題是顯而易見的:阿丹是他情愛需要的一部分,他對阿丹隻有一如嬰兒之於母親的依戀,“我隻希望阿丹溫暖的懷抱是我棲息的海灣”,而一旦阿丹表現出了作為一個獨立成熟女性的**需要時,“我的心微微顫抖,我有些害怕”。

其次,《畫中人》中反複提到的“罪惡感”是南葉的第二重恐懼,這是**恐懼,即占有自己母親的恐懼。“阿丹是你心中的女神啊,你怎麼敢褻瀆她?”因為母親的缺席,隻好在內心世界中虛構一個理想化的母親,而且在歲月的長河中經由想象,讓這一形象日趨完美。在現實中人們往往“按圖索驥”,按內心世界中的既定的圖影和模式,來對外在世界作出相應的適應及反應。

最後,仍然是因為母親的缺席,造就了南葉的第三重恐懼:不懂得如何與女性相處而滋生的恐懼。“麵對著阿丹深深懷疑和痛苦的目光,我不敢正視”,兒子是在模仿和認同父親的基礎上,在現實中潛移默化中學會理解、嗬護和愛女人的,南葉沒有這樣的機會,他必定手足無措,他隻能心懷恐懼。

有人說:推動世界的手是搖搖籃的手。孩子是母親的作品,是母親的創造。母親的工作正是上帝的工作。請千萬不要忽視母親在這個世界上最重要的崗位,因為我們對孩子的所有設想,都要通過母親去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