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前言(1 / 1)

古代中國官僚士大夫一般都很重視對“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這一人生模式的追求;而人們之所以將“齊家”放在重要位置加以對待,原因就在於“清官難斷家務事”。“家務事”處理得好不好,直接關係到從政做官者的聲名和業績,甚或關係到國家興衰存亡。

所以,“家務事”成為人們普遍感到棘手而又不得不正視的一個現實問題。“家務事”要處理好,首先就得高度重視家庭教育。或許有人會心存疑竇:那些朝廷重臣、高官們,尤其是主宰天下的帝王們,過著為所欲為、悠閑自在的生活,哪裏還會有什麼“齊家”的煩惱,什麼“家務事”的憂慮呢?事實上,不管是那些左右朝政的丞相們,還是那些擁有天下一切的帝王們,為政是否清明,事業是否有成,很大程度上都與“齊家”這個問題處理得好不好聯係在一起。

他們中的不少人,就自身人格、學識、才能而言是很不錯的,但有的人最終身敗名裂,遭受國破家亡的滅頂之災,主要原因是在於沒有把他們的子女、親友教育好。在中國曆史上,諸多亡國之君、亡國之臣,亂國之君、亂國之臣,除了他們自身素質的原因外,“齊家”的問題、“家務事”的問題沒有處理好則是關鍵所在。從而,不僅曆代政治家、思想家反複強調家庭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而且那些朝廷重臣顯官、封建帝王們也采用不同的方式對家庭教育的問題予以不同程度的重視,留下了許多可資後人借鑒的家訓、家誡文字。這些文字盡管從主導方麵而言,體現了封建思想學說的內容,存在著明顯的封建糟粕,但在某些方麵又很自然地反映出中國傳統文化中優秀的、積極的要素所在。毛澤東曾經指出:從孔夫子到孫中山,我們都應當加以認真總結,運用曆史唯物主義的觀點,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的精華。

人們常說:以銅為鑒知衣冠,以人為鑒知得失,以史為鑒知興替。現今那些貪官之所以晚節不保,最終走向遺臭萬年的犯罪道路,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在於他們不學曆史,不懂得從中國傳統家訓中尋找可借鑒吸取的正反兩方麵的經驗教訓。從一定程度上說,他們沒有也不知道如何“齊家”,如何管好妻子兒女、親朋戚友的手腳,乃至於變成階下囚才醒悟到“齊家”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由此可見,即使封建帝王和封建中央集團重心人物的家訓、家誡篇章,時至今日仍有可資借鑒的成分存在。

《帝王家訓》和《宰相家訓》分別於1994年3月和1994年8月出版發行,此次修訂增補時,根據出版社的考慮,兩書合成為《帝王將相家訓》出版。就其“將相”二字而言,隻不過是為了讀起來順口罷了,實際上指的是丞相或宰相之類重臣顯官。這是需要向讀者加以特意說明的。依據這一體例,我們在此次修訂增補過程中,主要做了這幾方麵的工作:一是將不是嚴格意義上的帝王家訓,或是盡管為帝王家訓,有的因內容不突出,有的因篇章過多過長的作了刪節。二是將不是嚴格意義上的宰相家訓,或是雖然為宰相家訓,但因篇幅過多,則作了刪除或節錄,而對原書未收入之篇章則作了某些增補。如曾國藩對弟弟們的家訓文字全部刪除,有關訓誡子女的重要篇章則作了增補。三是對原版中出現的錯誤,盡力作了修正。四是增補了一部分注釋文字。這樣處理的效果如何,尚乞讀者諸君品評鑒識。

《帝王將相家訓》能夠以新的麵貌出現在讀者麵前,首先要感謝重慶出版社的諸多支持和幫助。其次,要感謝原兩書編著者和新增編著者的精誠合作與辛勤勞動。最後,我要代表全書編著者向以不同方式給予我們支持和鼓勵的朋友致以由衷的謝忱。

成曉軍

2008年6月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