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八、《孟子》中的“和”思想(1 / 1)

孟子所提倡的和諧觀,前人已有很多論述。魏作浩等學者提出孟子和諧思想的主要內容包括人人和諧思想、天人和諧思想、君民和諧和孟子的民主、法治思想[]。我們不完全同意上述學者的觀點,孟子的民主和法治思想不是和諧的表現,而是追求和諧的手段。孫波認為孟子的和諧觀應當包括:“仁民愛物”的自然和諧觀、“人和”的社會和諧觀以及以“仁政”為核心的政治和諧思想[]。王其俊認為,孟子的和諧觀主要包括橫向和縱向兩個相互聯係的子係統。橫向的和諧是個體和家庭的和諧,國家和天下的和諧。縱向的和諧主要是君與民、君與臣之間的和諧[]。我們這裏隻是作一綜述罷了。

(一)“天人合一”之和諧觀人與自然的和諧即是魏作浩等提出的天人和諧的思想。孟子把“天”看成是自然之天,有客觀必然性和規律性並處於生息變化之中,人隻有順應自然及其規律,才能與自然和諧相處,生生不息。具體地說,就是不違農時,不涸澤而漁,不濫伐森林;把人與自然看成是相互依存的有機整體[]。在孫波看來,自然和諧觀包括兩個方麵的內容:其一是自然萬物之間的和諧。自然萬物具有其自身的特性,具有豐富的多樣性和差異性,同時自然萬物又是相互依賴、和諧共存的有機體。其二是人與自然和諧相處。隻要不違背農時,糧食就吃不完。這樣一來,人民物資供應充足。孟子強調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人民才能幸福安康,社會才能有序發展[]。

(二)人際關係之和諧觀戰國中期,孟子看到了戰亂帶給人民的苦楚,耳聞了國君憂民不多加、愁民不馴服的苦衷,同時也認識到了人民的巨大力量。魏作浩等學者指出,孟子提出“仁政”的理論,目的在於建立一個政治清明、天下一統、君仁臣義、百姓和睦的美好社會。而要實現這一和諧的王道政治,就必須以仁為核心加強道德建設,使每個社會成員“明善”、“誠意”、“正心”、“修身”從而“齊家”、“治國”、“平天下”[]。

孟子主張人與人之間的和諧,因此他反對以鄰為壑,如:孟子曰:“子過矣。禹之治水,水之道也,是故禹以四海為壑。今吾子以鄰國為壑。水逆行謂之洚水,洚水者,洪水也,仁人之所惡也。吾子過矣。”(《孟子·告子下》)孫波認為,人與人和諧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麵。其一是戰爭。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隻要社會和順,萬眾齊心,那麼就會不戰則罷,戰必勝之。其二是共樂。孟子認為與大眾一起追求歡樂,才是值得追求的幸福境界[]。

魏作浩等學者提出,在孟子眼中,君與民就成了相互依存的一體,君民一體要和諧相處。君要身體力行,要做與民同德的表率;要重視民心,與民同歡樂;要重視和關心弱勢群體。君與民的和諧,孫波把它放在人和的社會和諧觀之中來探討,在當時社會裏,君民、君臣關係是最重要的關係,分三個方麵來看待:其一是君王在構建和諧社會中的重要性,君王的公正是構建社會正義的基礎;其二君王要處理好君臣和君民關係,要做到君臣有義。其三在君民關係上,孟子強調君王要體恤民情,與百姓同樂,這樣才能獲得百姓的擁護[]。

(三)結語孫波認為,孟子的社會和諧思想,體現了孟子對理想社會的價值追求,強調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社會成員和睦相愛、仁德治國政治清明[]。王其俊還探討了孟子和諧觀存在的原因。經濟上,鐵製工具的推廣和廣泛使用,促進了經濟的繁榮和天文、農學等自然科學的進步。政治上,新興封建製度在各諸侯國基本確立,封建大一統的任務逐步提上日程。這樣,經濟的發展,為孟子認識自然及天人和諧提供了新的材料和依據;政治上的變革,為其追求人際關係及社會和諧提供了客觀的社會條件。其次,孟子的和諧觀與前人的影響是密不可分的。孟子深受春秋以來“正德、利用、厚生”和古聖先賢崇高人格的熏陶[]。王其俊的分析是極具道理的,但是在探討前人的影響時忽視了舜文化的影響。舜帝其人在孟子的思想觀念中是占了極大一部分的。舜帝之“和”對孟子思想觀的形成起了相當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