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真有幽默的人別有會心,欣然獨笑,冷然微笑,替沉悶的人生透一口氣。
——錢鍾書
人生有三趣,理趣、情趣、情理交錯之趣。幽默即是這第三種趣味的最佳表達。那麼,幽默到底是什麼?學貫中西的林語堂先生將外來語“humor”直譯成“幽默”從此中國有了“幽默”一詞。林語堂認為,幽默是一種積極向上、超脫練達的人生觀;幽默的胸懷,是寬如大海,容納百川的胸懷;幽默的氣度,是高瞻遠矚,俯瞰眾生的氣度;幽默的智慧,則是一種眾人皆醉我獨醒的智慧。
其實幽默自古以來就是中國人的品行之一,從老莊的幽默開始,淳於髠、東方朔、紀曉嵐都可以算是幽默的祖師爺。人常說:使人發笑的,是滑稽;使人想了一想才發笑的,是幽默。確實是這樣。幽默的文字不是老老實實的文字,它是運用智慧、聰明與種種招笑的技巧,使人讀了解頤,恍然大悟,或啼笑皆非,或使人受益的語言遊戲。恩格斯說:幽默是具有智慧、教養和道德上優越感的表現。馬克·吐溫說:幽默的深藏之源不是歡樂,而是痛苦。在天堂裏沒有幽默。更有甚者認為,幽默是比握手更進一步的大文明,是一種最有趣、最有感染力、最具有普遍意義的傳遞藝術。
總之,幽默是自信,是一種風度,是一種修養,是一種生活品味。幽默,調劑生活,感動心靈,被越來越多的青少年朋友所喜愛。試想,人們總不可能老是緊繃著臉,一幅不食人間煙火的樣子,行我們所謂的生活吧?
想做一個幽默高手嗎?那就要多讀幽默經典文章,多看幽默小故事,多觀察別人的幽默言行,多學習幽默的基本技巧,多積累幽默素材,另外還別忘了一個前提條件:要懂得弘揚真善美,鞭笞假醜惡,通達榮辱觀。
紀昀智解“老頭子”
清人徐珂撰的《清稗類鈔》中,講過一個紀昀妙對乾隆的故事:說的是紀昀體肥而畏暑,夏日汗流浹背不說,還時常在南書房當值時脫衣納涼。高宗乾隆帝知曉此情後,就想找個機會戲弄紀昀。
又逢紀昀與同僚數人在南書房赤身談笑,忽高宗自內廷出,皆倉皇披衣。唯獨紀昀近視,高宗走近前才看見,穿衣不及,隻好慌忙躲在禦座後,喘息不敢動。高宗久坐不去,也不說話。紀昀實在酷熱難耐,伸出頭問道:老頭子可去了?高宗忍俊不禁,同僚也被逗笑了。高宗厲聲說:紀昀無禮,何得出此輕薄之語!有什麼說法則可,無說法就殺頭。紀昀說:臣沒穿衣服。高宗乃命太監幫忙穿好衣服,紀昀躬身拜地。高宗問:‘老頭子’三字何解?紀昀從容免冠,頓首謝恩,說:萬壽無疆之為‘老’頂天立地之為‘頭’父天母地之為‘子’。高宗破顏大笑,免紀昀懲罰。
率性率情的紀曉嵐憑著他的博學多才、機敏詼諧,將一處引火燒身的矛盾輕鬆化解。不但替聖上解頤,開脫了自己,甚至“替沉悶的人生透一口氣”妙哉!
林語堂替林氏宗親“揚名”
學貫中西的林語堂被稱為“幽默大師”著述頗豐,其中《吾國吾民》《生活的藝術》在美國暢銷數十年。
一次,紐約華僑林氏宗親會邀請林語堂前往演講,希望借此宣揚林氏祖宗的高德英名。這種演講吃力不討好,因為不說些誇耀祖先的話,同宗會大失所望,若是太過吹噓,又有失學人風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