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八章美軍中的華工營(感謝黎家大少爺慷慨的打賞)
文祥是目睹了太多華工的悲慘,因為當時的法國出現了許多提出社會改良的思想家,而且法國還是世界上首先提出並建立共和製的國家。文祥受這些思想的影響,也開始反思造成華工們這種悲慘遭遇的根源。
象中國已經腐朽的封建國門,被西方列強用快槍利炮給打開之後,使得中國人民陷入悲慘生活,許多的中國精英知識分子由於看到人民的這種悲慘,陣痛使他們開始思考造成這些現象的根源。由此產生出許多如梁啟超,譚嗣同等思想者一樣。
華工們的悲慘遭遇,同樣催生出一批尋找產生這些現象根源的思想者,特別是在李石曾先生組織和發起的第二次赴法勤工儉學高潮之後,許多心懷救國理想的年輕學子們,來到法國,耳聞目染了華工們的種種遭遇,特別是巴黎和會上,華工們的付出並沒有換來中國國際地位的提高,這給了這些學子們強烈的落差感,他們也是從這種陣痛中,去思考和追尋的。
文祥一次回到巴黎,在中國駐法公使館述職的時候,就在一些同事們中間發牢騷說:“我國政府既然已經向德國宣戰,為什麼不派軍隊前來參戰,卻還是隻派華工前來呢?”
麵對文祥的這個問題,有一位公使館的同事說道:“我國對德宣戰之後,就和法國之間啟動了一個計劃,我國另派訓練有素的士兵組成作戰單位,赴法參戰。”
文祥問道:“那大家在法國看到過我們的軍人沒有?”
另一位同事說道:“聽說這個計劃遇到了層層困難,雖然我國前來參戰的軍隊名字都已經被冠以‘中國遠征軍’的名號,但由於困難而難以實施。”
一位有著濃厚京津口音的同事說道:“我國已經派了一個中國遠征軍先遣隊的考察團來了法國,我還去接了船。這個先遣隊的考察團,還到了法軍的前線。”
文祥聽到有京津口音的同事沒有了下文,就追問道:“那後來怎麼樣了呢?”
這位同事隻是搖了搖頭,沒有再說話。
這個問題引起了文祥的興趣,於是他通過自己的一些個人關係,比如華發教育會,甚至一些法國政府部門的朋友,打聽關於中國遠征軍的消息。
最後文祥打聽到,段祺瑞宣布派出一批共計一萬的中國士兵,但這項計劃遇到了兩個阻礙:第一,輸送這些士兵的船隻頓位不足,第二,缺乏征集和裝備中國士兵的經費。
而法國人希望中國的士兵運送要日本幫忙,經費希望美國給予貸款。
由於文祥在巴黎的時間並不長,又下到華工營去了,所以搜集到的關於中國遠征軍的消息就是這些,至於中國是否派出了軍隊前來法國參戰,作為文祥個人還真難說清楚,由於美國人參加戰鬥,扭轉了戰爭的局勢,有一大部分華工被調到了美軍的軍營裏,為他們服務。文祥就跟著華工們來到了美國遠征軍的華工營地。
美國的這些新兵蛋子們,給了華工們在當時看來應有的尊重。美國人跟英國人不同,在英國人的華工營裏,英國人是極少和華工們同勞同吃的,他們往往把自己放到一個高高在上的位置,在他們的眼裏,華工們不過是仆從和附屬,就是和華工們有些互動,那也是帶著一種居高臨下的架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