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六章英軍華工營(1 / 2)

第二十六章華工營

1917年是華工進入法國最多的時期,因為索姆河之戰造成了英,法兩國大量的傷亡,一度對在中國進行華工招募持觀望態度的英國,看到法國招募的華工對緩解勞動力短缺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就轉變了態度,也開始在中國大量招募華工。

到1917年8月份,中國北洋政府對德宣戰,正式加入協約國集團。因為當時的中國局勢不容樂觀,北洋政府采起了“以工代兵”的政策。北洋政府對德宣戰後,這種華工招募才開始變成一種政府行為。

大量的華工就是在這個時期被運送到了法國,運送華工的路線基本有四條:第一條是橫穿太平洋經加拿大轉乘火車到達加拿大東部,再橫穿大西洋到達法國。第二條是橫穿太平洋,過巴拿馬運河後,橫穿大西洋到達法國。第三條是經南中國海,過馬六甲海峽,到達印度洋,過蘇伊士運河,從地中海到達法國。第四條是過馬六甲海峽,經印度洋繞過非洲最南端,過好望角,經大西洋到達法國。

無論是走哪條航路,對於像牲口一樣住在下等倉的中國勞工們來說,都是一次生與死的考驗。這是中國近代史上一次最大規模的遠洋人口輸送。其中的心酸與苦辣很難用文字把它描述。

而當時的北洋政府,對這樣一支勞工大軍,賦予一種怎樣的使命都非常模糊,而在英,法等雇主們眼裏,隻是作為“苦力”被運送到了法國。“苦力”一詞在西方世界的詞彙中是貶義詞。

由此種種時代背景,華工們的遭遇和處境是何等地艱難和困苦,從而也能看出當時的北洋政府政客們的目光是何其的短淺,先把他們不拿民眾當人看,這樣的觀點放一邊不說,單單就默許和組織華工輸出這件事,把目不識丁,而且沒有經過任何培訓和整訓的農民放到國際舞台上去展現,這能給中國帶來良好的國際地位嗎。於此看來,1919年的巴黎和會出現那樣的結果,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如果要給當時的中國政客們一些評價的話,那他們就是徹頭徹尾的人口販子,為了一些紅頭小利,就把數十萬勞工無關他們痛癢地給輸送到了歐洲。而且很少去關注他們的處境和死活。

中國的許多精英們看到了這一點,要想讓已經被輸送到歐洲的華工們能給祖國爭得顏麵,就必須給他們提供教育,這樣不遺餘力地奔走,使得法國成為了即日本之後又一個中國近現代思想的發展之地。

1917年,在李石曾先生應蔡元培之邀,回國擔任北大教授之前,他把文祥推薦到了當時的中國駐法國總領館當了一名幹事,並且介紹文祥成為了巴黎華法教育會的一員。

被英,法招募的華工大量地集中在法國北部的加萊海峽省和索姆省,中國駐法國總領館為了監督和掌握華工們的情況,就向有華工駐紮的地方派出幹事,在一次德國的空襲中,派往加萊海峽省和索姆省的中國總領館幹事被炸死了,這個事件使得到這個地區去當幹事的差事,被人們所忌憚,這樣一個即危險,又費力不討好的苦差沒有人願意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