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20年來,我先後為管理類本科生、碩士生(含MBA)、博士生講授過十幾門管理類專業課程,也為企業家朋友、政府官員和企業各類管理人員主持過數百場各種主題的管理類講座,為百餘家企業處理各類管理方案設計和管理谘詢問題。從企業管理原理、戰略管理、營銷管理、組織管理到人力資源管理,幾乎管理類的每一模塊都曾經講過課,做過研發或谘詢項目。麵對著眾多渴求和困惑的目光,我的心常常被深深震撼:中國的企業人是特別好學的,中國的學子也是特別勤奮的,中國企業界和中國經濟都特別需要真正實用的管理知識。但更多的結果是:教的糊塗,聽的茫然。很多企業家一邊學管理,用管理,最後罵管理。管理總是顯得那麼遊離,叫人捉摸不透,難以準確把握:今天流行財務至上,明天又風行戰略是關鍵,接著又是細節決定成敗……企業和企業家們在一輪一輪的管理浪潮中,付出了滿腔的熱血和巨大的成本,留下的卻是一片茫然。

管理的真諦何在?作為一個教師,我感受到沉重的壓力和責任。得益於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學習和理解,按照老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的自然生化規律,管理技術和方法應該屬於“三”的“法”境界,“道”一“法”眾,“道”恒“法”變,具體的管理技術和方法必定因情因景因時而變,彰顯管理學的情境性和藝術性特征。誕生於西方工業發展過程的企業管理理論與技術本來就存在著對中國情境的適用和再創造問題,簡單移植雖是難以回避的過程,帶來的困惑也成為必然。過去的中國企業管理實踐中常常離“道”求“法”,舍本逐末,迷於萬“法”叢中,陷入迷惑和茫然。若能持“道”以行“法”,則“道”正“法”自明。問題是,何為“一”,何為管理之“道”?管理之本何在?管理的“道”就是文化,從文化源頭來研究管理、統馭管理各個模塊,一定能正本清源,這是中國企業管理之正“道”,也是管理的本質所在。我被自己的這一想法所激勵,發願從文化角度來係統地解析管理。

未曾想,願易行難,這一工作一做就是五年。由於本書跨越管理各個專業模塊,又從文化層麵上進行解析,可直接參閱的研究資料有限,每個篇章在動筆前,都必須首先把握其國內外相關研究動態,構建自己的研究框架,形成主要研究觀點,再展開論述,寫作過程在一定程度上是一個“思想”和“考究”過程。一個模塊寫作完成後,由於新模塊屬於新的研究領域,跨度很大,必需一段時間來調整適應,重新進入狀態,才能進入新一輪研究和寫作過程。我寫此書的重要目的之一是想告訴中國企業家和企業界朋友,在當今快速變化和浮華的社會環境下,做企業特別需要文化來涵養,需要寧靜致遠,而在寫作該書的過程之中,我同樣麵對浮華的衝擊,麵對各種功名利祿的幹擾,使本書完稿時間一再延長。本書的長期孕育和誕生過程也是我對企業管理理解趨於深入和成熟的過程,後續完稿的篇章在解析的深度乃至表達的方式上均明顯異於早期寫作內容,回過頭來,我又對前期的篇章進行修訂和補正,以求達到全書的均衡與統一。

本書寫作過程先後有我的五屆研究生參與工作。他們查閱資料、整理文獻、參與研討,以及錄入文字、校注,等等,做了大量艱苦細致工作,黃浩睿和張夏然兩位同學最後全程參與了本書的統稿和校注工作,勞苦甚多。其間,我還邀請有關專家和企業界同仁舉行過專門研討會,征詢意見。本書寫作過程借鑒了國內外眾多研究者的研究成果,也將這些年來我與國內企業家交流合作過程中的經驗體會融入其中,可以說,該書是真正的集體勞動成果,我隻是一個資料的集成者、思想的傳遞者。盡管我們在書中盡量列出相關參考文獻,並對直接引用成果予以標注,但由於時間跨度大,涉及的資料很廣,疏漏之處在所難免。感謝複旦大學出版社王聯合先生,他的關注與支持對本書的出版起到了催生的作用。在此,我謹向各位研究者、各位參與和支持本書的朋友和同學表示敬意。感謝我們偉大的祖先,他們創造的璀璨文明,永遠照耀我們前進!

顏愛民

2009年12月15日於長沙嶽麓山下

在所有組織中,90%左右的問題是共同的,不同的隻是1O%。隻有這10%需要適應這個組織特定的使命、特定的文化和特定語言。

彼得·德魯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