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戰國、秦、漢時代經濟大發展,絲綢生產達到了一個高峰。幾乎所有的地方都能生產絲綢,絲綢的花色品種也豐富起來,主要分為絹、綺、錦三大類。錦的出現是中國絲綢史上的一個重要的裏程碑,它把蠶絲優秀性能和美術結合起來,絲綢不僅是高貴的衣料,而且是藝術品,大大提高了絲綢產品的文化內涵和曆史價值,影響是很深遠的。
貿易的推動使得中原和邊疆、中國和東西鄰邦的經濟、文化交流進一步發展,從而形成了著名的"絲綢之路"。這條路從古長安出發,經甘肅、新疆一直西去,經過中亞、西亞,最終抵達歐洲。公元前126年,在漢武帝的西進政策下,大量中國絲綢通過“絲綢之路”向西運輸。
經過魏晉北朝發展到唐代,中國絲綢發生了很大變化,它一方麵條貫、折衷傳統遺產,另一方麵又兼容了外來技術、紋樣的優點。三國、兩晉、南北朝的長期戰亂,造成對黃河流域經濟的嚴重破壞,到了隋代,中國蠶桑絲綢業的重心已經轉移到了長江流域。
唐朝是絲綢生產的鼎盛時期,無論產量、質量和品種都達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絲綢的生產組織分為宮廷手工業、農村副業和獨立手工業三種,規模較前代大大擴充了。最能代表唐代絲織工藝的就是雙麵錦和緙絲。
雙麵錦的織法是經線和緯線各自相交織成兩層平紋織物。據專家研究,至遲在公元685-688年間,唐代織工就已能夠熟練地織造這種雙麵錦了。吐魯番阿斯塔那古墓就出土有一種雙麵錦,由兩組不同色的經線和兩組不同色的緯線交織而成,正反兩麵花紋相同,區別僅僅是花紋和地紋的著色互相轉換,即正麵花紋的顏色,在反麵就是地紋的顏色,而正麵地紋的顏色正是反麵花紋的顏色,這還是現代“雙層平紋變化組織”的織法,它的特點是正反兩麵都能使用,而且組織牢固,使用性能好。
緙絲織法是“通經斷緯”,由彩緯顯現花紋,以花紋為邊界,以滿幅透空針孔,懸而視之,猶如萬縷晶珠,如雕似鏤,被譽為“雕刻了的絲綢”,緙絲不受著色的影響,可以隨心所欲地織造出各色圖案,顯得古樸而典雅,可以摸、擦、揉、洗,具有千年不壞的質地。阿斯塔那出土的舞俑緙絲,以及更早時期的樓蘭漢代遺址中出土的采用“緙”法織成的毛織物,都足以說明這種獨特絲織工藝在中國具有十分悠久的曆史。緙絲工藝一般用於製作高級工藝品,身價高昂,大多出現在貴族帝王的生活中。
在這一時期,絲綢的對外貿易也得到巨大的發展,不但“絲綢之路”的通道增加到了三條,而且貿易的頻繁程度也空前高漲。絲綢的生產和貿易為唐代的繁榮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宋元時期,隨著蠶桑技術的進步,中國絲綢有過短暫的輝煌。不但絲綢的花色品種有明顯的增加,特別是出現了宋錦、絲和飾金織物三種有特色的新品種,而且對蠶桑生產技術的總結和推廣也取得了很大的突破。
明清兩代,由於資本主義的萌芽與發展,絲綢的生產與貿易也發生了較大的變化:絲綢生產的商品化趨勢日漸明顯,絲綢的海外貿易發展迅速。蘇杭一帶成為最重要絲綢產地,發展了一批典型的絲綢專業市鎮,官營織造也日趨成熟,此時,我國絲綢發展到了最活躍的時期。但是封建製度對生產力的阻礙也十分突出,晚清時中國絲綢業在苛捐雜稅和洋綢傾銷的雙重打擊下,陷入了十分可悲的境地。
幾千年前,當絲綢沿著古絲綢之路傳向歐洲,它所帶去的,不僅僅是一件件華美的服飾、飾品,更是東方古老燦爛的文明,絲綢從那時起,幾乎就成為了東方文明的傳播者和象征。絲綢在某種意義上說,代表了中國悠久燦爛的文化。絲綢是中國古老文化的象征,中國古老的絲綢業為中華民族文化織繡了光輝的篇章,對促進世界人類文明的發展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中國絲綢以其卓越的品質、精美的花色和豐富的文化內涵聞名於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