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柔”順如風柔極而剛
日本人的性格就像台風,勢弱時平和柔順。他們對尊長順隨如風,他們安分守己,忍耐如龜,他們細致精微、重技輕道、迷戀柔美的性格無不體現了他們柔順的性格特點。然而,柔極而剛,這正是台風的特點。
忠如犬馬 “柔”順如風
與亞洲及其他國家國民相比,日本人是世界上最具忠誠意識和順從意識的民族。他們忠如犬馬,“柔”順如風。
“機器人”
鏑木清方:試裝圖(1918年)。
有這樣一個笑話:一個外國公司在報紙上刊登廣告,說要購買一個機器人,要求這個機器人堅固耐用,容易維修,最重要的是絕對服用,永不說不。結果,前來應聘的是一個日本男子,他說他不僅具有上麵的優勢,還有一個優點:不需要使用電池和機油!
日本人具有非常強烈的服從意識,沒有太多的個人意見。中國人一向被認為是一個保守的順從的民族,但是日本人的順從與中國人相比,更加具有盲目性。他們盲目地服從上級、服從集體、服從長輩、服從權威、服從指令……
早在19世紀初,中國學者就注意到了日本人,特別是舊時日本人特殊的盲目服從意識。謝晉青在《日本民族性之研究》一書中指出:“子女須從父命,婦女須從夫命的製度,較諸中國的綱常,尤為嚴格……就是教育普及的現代日本,其女子教育的惟一宗旨,也還隻是‘賢妻良母’四個大字。”
在今天的日本社會,下級絕對服從上級,員工無條件服從主管,子女服從家長,女人服從男人,仍然是日本社會的通行規則。日本政府在國際政治中,惟美國政府的馬首是瞻,究其根本,都是服從權威的意識在主宰著。
將全體國民訓練成具有服從精神的隊伍,對於提高行政效率以及推進工業化都是很有好處的。日本能夠成為亞洲最先實現工業化的國家,服從意識的盛行確實是有功勞的。美國學者克裏斯在《日本的發展》一書中對此有這樣的評論:
“集權主義的政治設施與舊日本之服從訓練相呼應,及其加入19世紀國際競爭之場合,即複利用而發展之。故列強之爭太平洋之盟主,與爭奪中國商場之牛耳,惟有日本能全神貫注以出擊之。日本人後來傾全國之力對清朝開戰以及大舉侵華,都需要國家具有極強的動員能力,而日本的國家動員能力,又來源於日本國民的整體服從意識。”[周興旺著:《日本人憑什麼》,世界知識出版社2006年版,第22頁。]
在明治維新和二戰以後,日本利用本國的順從文化,用國家資本主義的模式,使日本的工業化取得了超常規的發展。日本政府首先重點扶植了一些關係到國計民生的產業,通過各種手段完善企業內部管理,然後把企業以低價賣給私人,通過國家有意識的扶植和政策傾斜,日本一些本來不知名的企業如三井、三菱等就是在這個大背景下迅速發展起來的。
日本人具有強烈的服從意識,缺乏個人意見,以上級意願為準則,無論對錯,團隊成員都會盲目聽從。比如,在日本,人們在進行自我介紹的時候,一定會先介紹自己的企業,然後再介紹自己。
《當代日本社會百麵觀》一書還講了一種奇怪的現象──日本工廠中工人和機器人同場幹活、難分彼此的情景:法那克以“機器人製造機器人的工廠”而聞名,在這裏,即使在深夜時分,工人們下班了,機器人還在忙活。整個工廠的一切都被刷成黃色,包括工人的工作服和帽子,女職工的製服、文件夾和信封也全是黃色的,就連會客室擦手的毛巾也是黃色的。在這裏,穿黃色製服的工人與黃色的機器人一起幹活。在這裏,由於總經理喜歡黃色,所以一切都弄成黃色,不允許有其他顏色存在。在這裏幹活的工人與機器人一樣,都必須惟總經理的命令是從,不得有任何違抗。
即使心裏不願意,也必須與集體保持一致,服從意識泯滅了日本人的自主意識,使他們對自己的下一步毫無計劃,因為他們從來沒有自主決策過。總之,日本人善於服從,不善於思考,必須等待號令告訴他們做什麼,他們才行動。
日本的年輕一代並不知道吸取二戰的曆史教訓,他們隻知道野蠻的美國人在廣島投擲了原子彈,殺死了大量的日本人,卻不了解自己的前輩在二戰中的殘暴行徑;他們隻接受表麵價值的簡單陳述,因為沒有人教他們審時度勢。
封建製度和地理因素的影響
日本人和辻哲郎在《風土──人類學的考察》一書中提示了日本特殊的地理環境方麵的原因,他說:“人和自然與風土是密不可分的,離開了風土,人和文化都無從談起,風土是不同的文化形成的重要因素,需加以考察。他把地球上的自然地理環境分為季風、沙漠和牧場三種類型。季風型是包括夏季季風強勁的東亞太平洋沿岸各國,酷暑的悶熱和濕氣長生出的特殊的風土。人受惠於自然,但也經常發生不可抗拒的大雨、暴雨、洪水和旱災,因此形成被動的順從的性格。”[楊寧一著:《了解日本人:日本人的自我認識》,天津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45頁。]日本屬於季風型氣候,且位於太平洋火山地震帶上,火山活動頻繁,給當地人們的生活帶來了很大麻煩。在自然災害麵前,人類的力量是微弱的。對於自然的極度崇拜,對於自身力量的過度藐視,長此以來,就容易形成被動順從的國民性格。
日本劍道武士。
不過,封建製度的束縛及封建殘餘思想的束縛或許應該是最重要的原因。
日本人如山口縣造在《客家與中國革命》一文中表達了舊時日本女人服從男人的無奈,他說:“我們可以這樣說,日本婦女之所以溫柔順從,是病態,因為她們的生活須靠男子,不能不藉此求憐固寵。”[馮秀珍著:《客家文化大觀》(中冊),經濟日報出版社2003年版,第686頁。]
日本自古以來就崇拜強勢,在政治、經濟和文化方麵均受到強勢中國的影響,然而有一點卻是不為中國所動的:在封建時代,日本采取的不是與中國類似的中央集權製度,而是與歐洲中世紀類似的嚴格的層層分封製度。日本的封建等級製度森嚴、閉關鎖國情結嚴重。在這樣製度的影響下,國民的順從意識強烈。而且,社會心理和政治製度、經濟基礎並非完全同步,有一定的滯後性,日本封建社會被推翻後,封建思想的殘餘還根深蒂固。有學者因此指出:“日本的明治維新脫胎於德川幕府創建的江戶社會。德川家族為了鞏固統治,在日本社會建立了嚴格的等級製度,除了天皇與將軍之外,日本社會被分為藩主與大名、武士、農民、工人與商人、穢多(指賤民)五個等級階層,各階層之間等級森嚴,不得逾越。同時,為了防止日本人外逃和引進大陸勢力,江戶幕府製定了世界上最嚴厲的禁海令,日本人一律不得乘船出海,違者殺頭。由於400年的江戶政權確立了日本近代的社會形態,使得日本民族的順從成為了一種文化習慣。即使是後來的明治維新,一些開明學者倡導個性解放,也很難動搖這種文化根基了。”[周興旺:《日本人憑什麼》,世界知識出版社2006年版,第2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