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0章 言行篇(4)(1 / 3)

世間之人,亦複如是。作諸惡行,犯於淨戒,覆藏其過,不肯發露,墮於地獄、畜生、餓鬼。如彼愚人,以小羞故,不肯吐米,以刀決口,乃顯其過。

【譯文】

從前有一個人,到妻子娘家去,看見妻子正在舂米,便走到舂米的地方,偷了一把米含在嘴裏。

妻子走過來看丈夫,想同他一起談話,丈夫滿嘴含著米,總是不作聲,一句話也不回答。他因為感到對妻子難為情,便不肯把米吐出來,所以隻好閉嘴不說話。

妻子見丈夫不說話,感到十分奇怪,就用手摸摸看,以為是口腫,便對她父親說:“我丈夫剛來,突然得病口腫,一點也不能說話。”

她父親立即請來醫生給他看病,醫生看了就說:“這種病最嚴重,隻有用刀割開嘴,才能治好。”

於是用刀割開他的嘴,米就從嘴裏漏出來,他做的醜事也就敗露了。

世間的人,也是這樣。他們有些人做了不少壞事,違犯了清淨的戒律,卻總是掩蓋隱瞞自己的過失,不肯自我揭露進行懺悔,最終墮落到地獄、畜生、餓鬼三惡道中。這就像那個蠢人,隻因為害怕小小的難為情,不肯把米吐出來。

智慧小語

可憐的丈夫,隻為那點米而白挨了一刀,實在是很冤。若是早點誠實地向妻子交代,想來也不至於會弄到這般地步。其實在現實生活中,有很多這樣的人,對於自己的錯誤打死也不承認,卻不知道這樣於己於人都是很不利的。

錯殺雌鴿

【原文】

昔有雌雄二鴿共同一巢,秋果熟時,取果滿巢。於其後時,果乾減少,唯半巢在。

雄嗔雌曰:“取果勤苦,汝獨食之,唯有半在。”

雌鴿答言:“我不獨食,果自減少。”

雄鴿不信,嗔恚而言:“非汝獨食,何由減少?”即便以嘴啄雌鴿殺。

未經幾日,天降大雨,果得濕潤,還複如故。

雄鴿見已,方生悔恨:“彼實不食,我妄殺他。”即悲鳴命喚雌鴿:“汝何處去!”

凡夫之人亦複如是。顛倒在懷,妄取欲樂,不觀無常,犯於重禁,悔不於後,竟何所及。

後唯悲歎,如彼愚鴿。

【譯文】

從前有雌雄兩隻鴿共同住在一個窩裏,秋天果子成熟時,它們采集果子,堆滿了一窩。過了一段時間以後,果子幹癟縮小,隻剩下了半窩。

雄鴿很是生氣,對雌鴿說:“采集果子,咱們都很辛苦,現在你獨自吃了,果子也隻剩下一半了。”

雌鴿說:“我沒有獨自吃果子,是果子自己縮小的。”

雄鴿不相信,憤恨地說:“如果不是你獨自吃了,是什麼原因減少的?”隨即就用它的尖嘴把雌鴿啄死了。

沒過幾天,天下大雨,果子得到濕氣的潤澤而脹大,體積又回複到原來那樣,還是滿滿的一窩。

雄鴿見了,才感到悔恨:“她確實沒有吃果子,是我錯殺了她!”於是傷心地嗚叫,呼喚雌鴿:“你在哪裏啊?”

凡夫俗子也是這樣。內心裏顛倒錯亂,求取不應貪戀的五欲之歡,不曾想人世無常、遷流不住的道理,因此違犯了殺、盜、淫、妄等根本重大禁戒,等到產生惡報後感到後悔,可是哪裏還來得及呢!最後唯有大聲悲歎,就像上麵寓言裏講的那隻愚蠢的雄鴿一樣。

智慧小語

果實幹了自然會從體積上減少。雄鴿不經思考,不作調查,就懷疑是雌鴿獨食,而將其殺死。等到一切真相大白時,方才後悔自己的魯莽。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做事不經調查而隻憑主觀臆斷辦事往往後患無窮,後悔莫及。

如此掌舵

【原文】

昔有大長者子,共諸商人入海采寶。

此長者子善誦入海捉船方法,若入海水漩洄流磯激之處,當如是捉,如是正,如是住。

語眾人言:“入海方法,我悉知之。”

眾人聞已,深信其語。

既至海中,未經幾時,船師遇病,忽然便死。時長者子即便代處。

至洄駛流之中,唱言當如是捉,如是正。船盤回旋轉,不能前進至於寶所。舉船商人沒水而死。

凡夫之人,亦複如是。少習禪法,安般數息,及不淨觀,雖誦其文,不解其意。種種方法,實無所曉,自言善解,妄授禪法,使前人迷亂失心,倒錯法相,終年累歲空無所獲。如彼愚人使他沒海。

【譯文】

從前有一個顯貴大官的公子,跟一些商人一起下海去采珠寶。

這個公子很會背誦下海駕船掌舵的方法,如果船進人大海,遇到有漩渦、洄流、礁石邊的激流等地方,應當怎樣掌舵,怎樣撥正航向,怎樣穩住船身等等。他對大家說:“下海駕船掌舵的方法,我全都知道。”

大家聽了,十分相信他的話。

船到大海中,沒有過多久,掌舵的老人碰上急病,忽然死了。這時,這公子就代理掌舵。

船到漩渦急流之處,他就大聲高呼應當這樣掌舵,這樣撥正航向,可是船卻在原處來回旋轉,不能前進,無法到達采珠寶的地方。全船商人最後都落水淹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