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程比結果更重要
一位老父親,退休時已有六十多歲了。在那以前,他做了大約30年鄉間郵差,一個星期有6天他都跋涉在佐治亞州東北部的山區裏,為人們送信。
在他80歲生日時,他的兒子給他寫了一封信,信中特別說了幾句表示孝心的話,全家人都希望他身體健康,心情愉快,能夠在歡樂中安度晚年。在信的最後,兒子建議他不要再幹活了,應當完全放鬆自己,好好歇息。兒子認為,父親操勞了一輩子,現在他們終於有了舒適的家和豐厚的退休金,幾乎有了他們想要的一切,應該學學如何享受生活了。
後來,父親回信了。他首先感謝了兒子的好意。然後筆鋒一轉:“雖然我很感謝你的讚美,但是你讓我完全放鬆自己卻嚇了我一跳。”父親承認沒有人喜歡走坑窪不平的路,就像他走了30年的崎嶇山路那樣,“但是如果我們事事都順心如意,從來都碰不到嗣難的話,那或許是世界上最糟糕的事了。”
父親在信中寫道:“人生的意義不在於馬到成功,而在於不斷求索,奮力求成。每一件有意義的事都需要我們以堅強的信念去完成,這樣,我們的生活才會更加充實,以至更加堅強。”
從父親流暢的行文中,兒子似乎看到了父親寫信時高興的表情:“我們一生中最美好、最愉快的日子,不是還清了所有欠款的時候,也不是我們真正得到這套靠血汗換來的佳所的時候。我記得在很多年前,我們全家擠在一套很小的住宅裏,為了糊口,我們拚命工作,根本分不清白天還是黑夜。你還記得嗎?我最多每天隻睡4個小時。直到現在,我都不明白當時為什麼不知道什麼叫累,又怎麼會覺得生活是那麼美好。我想大概是因為我們那時是在為生存而奮鬥,是為保護和養活我們所愛的人而拚搏吧。”
“在奮鬥中求成功這方麵,我認為最有意義的,不是那些獲得成就的偉大時刻,而是那些小小的勝利,或是那些遇到挫折、僵局甚至失敗的時刻。我想,假如人人都輕而易舉地成功了,那麼我們就不是人生的參與者,而是生活的旁觀者了。要記住,重要的是追求,而不是到達。”
誠如克魯普斯卡婭所言:“一個人一旦愛上他所從事的事業,他就能從事業的奮鬥和成功中獲得最大的快樂和滿足。”也許我們今生今世不會成為比爾·蓋茨、李嘉誠那樣的巨富,不會擁有黛安娜那樣的盛名,但我們完全可以做一個小有成就的藝術家,做一個慈愛的母親或父親,做一個救死扶傷的醫生,至少可以在童年做一個用沙子築城堡的兒童。隻要我們充滿愛心,真誠地奉獻,認真地勞動,又收獲著一個個小小的成功,我們就會成為世界上最快樂的人。
生活體驗的中心點便是快樂,也許我們達不到世俗所說的成功,但我們對人生的體驗是快樂的,我們內心裏充滿了對生命的熱愛,對奮鬥過程的充實和欣喜。隻有這樣,成功對每一論人來說,才不是屬於少數人的專利,可望而不可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