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1)(1 / 1)

新時期國家環境戰略研究---國家環境保護總局華南環境科學研究所課題組

一、新時期的特征

(一)世界在加快一體化進程中區域差距進一步擴大

21世紀人類麵臨著全球環境變化和全球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巨大挑戰,人類不僅受到來自地球變化的衝擊,而且人類活動正以前所未有的幅度和速度影響著地球係統,產生日益嚴重的各種各樣的“生態泡沫”,進而影響到人類的生活質量與可持續發展水平。國際總的形勢是局部地區衝突會激化,全球經濟整合進一步加快,和平與發展仍是世界主流,但在發展過程中差距增大,如南北差距、貧富差距會進一步拉大,發展並沒有給所有人們帶來所期望的好處。在世界的範圍內,自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可量化的財富(指GDP)已由60000億美元增長到2003年的360000億美元,但財富更加集中於發達國家,美、日、英、法、德、意、加七大工業國以占世界11%的人口占有了65%的財富(GDP),而亞洲與太平洋地區的其他國家,以占世界52%的人口,卻隻占8%的GDP,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區以11%的人口僅占1%的GDP。我國擁有占世界20%的人口,GDP僅約占世界的4%。可見,世界的發展並沒有推動各國人民生活的改善,相反差距越來越大。

我國自改革開放以來,經濟取得快速增長,已進入由溫飽型向小康型社會的轉變,黨的“十六大”報告確立了21世紀前20年實現全麵小康的奮鬥目標,明確了2050年前“新三步走”的具體任務,並把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改善環境質量作為其中的一個重要方麵。按照“十六大”的要求,我們要走出一條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汙染少、人力資源得到充分發揮的新型工業化道路,推動整個社會走上“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但要實現這樣一個燦爛前景並不容易,特別是在我們這樣一個經濟落後且發展很不平衡的大國,人均資源較少,因而充分估計困難,梳理問題及“瓶頸”就顯得十分必要,十分緊迫。

(二)我國抓緊機遇發展,取得曆史性突破

1978年以來,我國堅持改革開放,在任何情況下都緊緊抓住發展毫不動搖,使我國的社會經濟取得了曆史性突破,2004年GDP達到136876億元,2005年GDP預計將達到150000億元。按彙率計人均GDP超過1000美元,按實際購買力計,人均GDP接近3000美元,綜合經濟實力約位居世界第5位。

目前我國經濟進入了所謂“開始向成熟推進”的發展階段,即總體上已經跨過工業化初期,進入中期,並向工業化後期推進,將成為“世界製造業基地”。在國內改革開放的政策繼續保持的條件下,如果國際上和平與發展的總趨勢不發生逆轉,這一發展階段至少會持續到21世紀的中葉。按目前的發展趨勢,在這個時期從總量經濟看,我國的農業產值將下降到GDP的10%左右,製造業產值不會明顯低於服務業的產值並繼續扮演經濟增長的“領頭羊”;越來越多的新增就業機會將出現在各種新興第三產業(或廣義的服務業)中;從產業類型看,伴隨著現代產業的蓬勃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將逐步向技術密集型產業過渡,勞動力成本會逐漸提高。

今後30年內,城市化速度必將加快,中國的城市化將成為21世紀最顯著的事件之一,屆時中國農村人口可能將下降到全部人口的1/3以下;將有一半以上的農村人口陸續變為城市居民,我國東南部沿海地區將出現幾百個百萬人口以上的大城市和若幹個容納數千萬乃至上億人口的超大密集都市帶(圈),如珠江三角洲、長江三角洲、環渤海等城市群,每一個都市帶(圈)都會有自己相對完整的產業鏈和金融中心,但它們的市場邊界都是開放的,不僅帶動周邊地區發展,而且與世界各國保持廣泛的貿易往來。而經濟的區域化與全球化整合將進一步加強,如“泛珠江三角洲經濟區”、中國與東盟的“1+10”、中日韓與東盟的“3+10”、亞太經合組織(APEC)、上海合作組織、中俄蒙等區域經濟的整合,將提出區域與全球化背景下環境保護合作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