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3章 怒火中燒不如“綿裏藏針”(1 / 1)

英國前首相威爾遜在一次群眾大會上演講時,反對者在下麵鼓噪,其中一人高聲大罵“垃圾”。為了不使一場嚴肅的演講變成一場可笑的爭吵,威爾遜用冷靜的口吻說:“先生,關於你特別感興趣的問題,我們一會兒再討論。”

美國前總統林肯也有過類似的遭遇。一次,他正在演講,一位先生遞給他一張紙條,林肯拆開一看,上麵隻有兩個字——“傻瓜”。林肯鎮靜地說:“本總統收到過許多匿名信,全都隻有正文,不見署名,而今天正好相反,剛才那位先生隻署了自己的名字,卻忘了給我寫信。”

在上述兩例中,兩位偉人能夠成功把握局勢就在於他們巧妙地借用對方非難、責難時的某些字眼,將計就計,移花接木,把“髒水”反潑到對方頭上,或以此來分散人們的注意力。

當你陷入某種難堪境地時,默不做聲,生氣以至動怒,都難以擺脫窘境,而有時一兩句機智、巧妙的話語卻可以打破沉寂,擺脫難堪,使你心中的不快煙消雲散。

春運期間,列車上擁擠不堪。一位姑娘中途上車,見對麵兩邊座位上坐著3個年輕人,邊座空著,就走過去問:“同誌,這兒沒人吧?”對方說:“沒有。”於是姑娘放下東西,準備就座。不料,一個男青年卻突然把腿放到了座位上。姑娘當時一愣,問:“你這是為什麼?”

“因為你不會說話。”

“那麼,請問該怎麼說?”

對方眯起眼睛,裝腔作勢地說:“看來你是井底之蛙,沒見大天大地。那就讓大哥我告訴你吧!你得這樣說:‘大哥,這兒有人坐嗎?小妹我坐這兒可以嗎?哈哈哈哈……’”說完,肆無忌憚地狂笑起來。

看著幾個男青年得意忘形的樣子,姑娘說:“聽你這一說,我確實沒見過你們這種獨特的‘禮貌’方式。不過,你們既然見過世麵,又有自己獨特的禮貌方式,見了我,就應按照我們的禮貌方式辦事才對。”

“你說怎麼辦?”

“那還不容易?看見我來了,就該起身肅立,躬身致禮,說:‘大姐,這兒沒人,小弟請你賞臉,坐這兒可以嗎?’唉,隻可惜,你連自己的‘禮貌’信條都做不到,還想教訓別人,真是土裏的死蚯蚓,一點藍天都沒見過。”

姑娘的話逗笑了周圍的乘客,包括另外兩個青年。那位挑釁者尷尬極了。他的另一個同伴忙打圓場道:“先請這位小姐坐下吧,咱惹不起。”

麵對嬉戲,姑娘既沒有暴跳如雷,也沒因被戲弄而羞赧結舌,而是笑裏藏刀,以柔克剛,挫敗了對方。如果她當即怒火中燒,結果恐怕就不會如此輕鬆了。

民國時期,一位長官要在家鄉建造私邸,建築師把一位老秀才的三間破屋也劃在圈內。老秀才陷入了困境。

朋友們給老秀才出點子,要他利用這位長官信佛的心理,說這裏風水不好。於是,老秀才給長官寫了一封信:“長官大人鈞鑒:邇聞我公於梓裏興建華堂,為古城增色,不勝欣喜。然而動土露去敝舍柴屋三間,本應理當奉獻大人,唯此房曆來風水敗逆,貽誤子孫繁衍。如此不毛之地,今我公改建公園,未免魑魅魍魎作怪,不利長居久安……”

長官見信後雖然很生氣,因怕晦氣,最終還是歸還了老秀才的三間柴房。老秀才明裏說風水不好,會鬧鬼,這全是為長官著想;暗地裏實際上是利用信佛人的忌諱,最終保住了柴屋。

從以上事例中,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的經驗:遇到難以對付的情況,不宜動粗,而宜機智地化解。

感悟

遭遇尷尬,掌握好分寸,在輕鬆愉快的笑談之中暗藏斥責,往往能化難為易,並且常常能在不露聲色、和風細雨中,巧妙地達到猛烈抨擊對方、鞭撻對方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