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六、功成名就隱田園
孫武,原是齊國人,田姓。其祖父是齊國的大夫,在戰爭中立過大功。孫姓是齊景公為表彰他的戰功而賜予的。後來,由於田氏家族與其他家族之間發生爭鬥,結下仇怨,孫武為了避難,來到了吳國。
孫武少年時代就勤奮好學,特別喜歡聽別人講故事,故事的內容大多是關於戰爭的。孫武所處的年代,正是中國古代社會最動亂的時候,戰事頻頻,難得有太平盛世,所以,很多事情都與戰爭有關聯。孫武聽故事,不是為了滿足好奇心,每次聽故事都要尋根問底,得知究竟,然後還要細心品味,從故事中找出失敗和勝利的原因。久而久之,他發覺故事裏有許多精妙之處,在許多戰例中,勝利和失敗都有共同點。於是他將這些體會用刀子刻到木板上記錄下來,然後,再根據故事中描述的情節,在獸皮上繪製成圖,並做上標記。
孫武少年時代勤奮好學,刻苦鑽研,為以後成為傑出的軍事家奠定了基礎。孫武來到吳國以後,一麵帶領人墾荒種田,發展農業生產,一麵繼續潛心研究軍事戰爭。在刀光劍影、危機四伏的政治鬥爭中,孫武能夠在成就一番事業後,做到激流勇退,明哲保身,與他看透官場黑暗和不求功祿是分不開的。孫武幾十年如一日,不辭艱辛勞苦地苦心鑽研軍事,完全是因為對此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欲罷不能,並非為了高官厚祿,耀祖光宗。孫武最大的願望,就是能夠在田園中,安靜地度過一生。
公元前422年,楚國大臣伍子胥,迫於楚平王的追殺,逃亡到吳國,投奔了吳王僚,後來被吳王僚的堂兄公子光,收為心腹。公子光因為屬於他的王位被吳王僚所得,早已怨恨在心,一直預謀伺機奪回王位。伍子胥投奔吳王僚後,公子光發現伍子胥有過人的才智,大喜過望,但是,要想完成奪取王位這樣的大事,僅有伍子胥是不夠的,於是,公子光派伍子胥四處訪賢,尋找人才。伍子胥受命後,不辭辛苦地到處奔波,幾乎走遍了吳國的大城小鎮。刺殺吳王僚的勇士專諸,就是伍子胥在吳國邊境地區,一個叫做堂邑的小鎮發現的。
孫武隱居在吳國,伍子胥對此已有耳聞,早就有去拜見的想法,又覺得像孫武這樣的奇才大略之人,絕不是輕而易舉就可以結交的,草率前去拜訪,未免有些唐突,反而壞事,所以一直在尋找適當的機會。現在,自己的地位鞏固了,而且有一定的聲望,於是伍子胥決定前去拜見孫武。
伍子胥和孫武見麵後,以十分誠懇的態度和孫武交談。伍子胥一向富於心計,所以在談話中,盡量避開一些敏感的問題,隻是以仰慕的口吻,向孫武討教一些問題。伍子胥說:“我早已聽到過先生大名,十分敬慕,先生的才華和出身的高貴,更是我所不及的。以先生的學問和過人的韜略,用來治國必然能使小國變大,弱國變強。而先生隱居在這荒野田園,實在是埋沒了蓋世奇才啊!”孫武聽到伍子胥的讚譽後說:“您的說法真是過獎了,實在擔當不起,想我一個山野農夫,能有什麼奇才呢?不過是會開荒種田而已。”
通過這次交談,伍子胥越發感到,要想使吳國強盛起來,父兄之仇得以雪恨,非孫武不能。在伍子胥的精誠感動下,孫武這位有著蓋世奇才的軍事家,終於走出山野田園,步入政壇,到吳國做了吳王的軍師。
經過幾年的精心治理,吳國在各方麵,都有了很大改觀。吳王闔閭看到吳國現在兵多將廣,人才濟濟,部隊軍紀嚴明,士氣高昂,百姓豐衣足食,國庫儲備豐厚,認為已經具備了伐楚的條件,於是便召集群臣,說了自己的想法,征求大臣們的意見。伍子胥和其他大臣都認為,以現在吳國的軍力、騎力的強盛,興兵伐楚,必能一舉成功,大獲全勝。
群情激昂,摩拳擦掌,仿佛勝利在望。隻有孫武沉思不語,靜坐一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