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眼到了第二年正月,李善長的一切前期工作都準備就緒,定於當月的初四登基。方案送到朱元璋的手中,盡管朱元璋早有思想準備,並老早就盼著這一天的到來,可當他看到這個方案時,也不由兩眼一熱,有點暈乎乎的感覺,諸般往事又不斷湧上心頭。
他並沒有細翻方案中的紙頁,他知道李善長是個細膩的人,經他手所出的方案,哪還用別人再看。他隻是眼睜睜地看著那個裝著方案的錦盒,坐在那裏。
朱元璋已經好久沒有這麼獨自坐著,讓大腦處於休息狀態了。此前,他除了睡覺之外,腦子從沒有停止過運轉。才進應天,立足未穩,張士誠和陳友諒就殺聲震耳而來;之後四處奔波,南北征戰,幾次大戰都麵臨生死存亡,稍一不慎,即招致大敗,永無翻身之日。直到現在,他才終於可以鬆一口氣。
天色向晚,窗外寒風吹來,把窗簾也吹得呼呼作響。宮中太監過來,請吳王用膳,朱元璋轉過頭來,很和善地向太監點了點頭。
那太監一看,不由大為驚訝。他在這裏當差幾年,跟朱元璋打交道也有幾年了,可看到的朱元璋的臉從來都是冷峻無比的。現在居然看到那張臉變得如此和善,不禁那兩腿微微一軟,差點就要趴下,向朱元璋多謝隆恩了。
朱元璋仍然沒有過去用膳。馬夫人又走了過來,朱元璋不用轉頭就知道是馬夫人來了。馬夫人當王後也有幾年了,此時吳王宮中已不似當年那般寒酸,但馬夫人仍然荊釵土布,保持當年本色,全身上下並無富貴人家的珠光寶氣。如果是別的王後,此時走起路來,必定叮當作響,滿耳都是金銀首飾的相碰之聲;而馬夫人的到來,卻隻伴著她那重重的腳步聲。
朱元璋欠了欠身,道:“請夫人也就座了。”
馬夫人長歎一聲:“相公明天就是皇帝了。”
朱元璋點點頭,道:“是,我明天就是皇帝了。十五六年前,我還是皇覺寺裏的小沙彌啊!那時,不但皇帝不敢想,就是吃飽肚子都是大問題。可現在,現在居然就成了皇帝。人生如此,真是誰也難以估量啊!”
馬夫人道:“相公起於布衣,出身比當年漢高祖更加低微;而奪取天下,功成名就之路,卻比漢高祖要順利多了。這都是諸將努力的結果。”
朱元璋笑了笑了,道:“曆來成就大事,都要靠大家的拚搏。”
馬夫人一聽,站了起來,對朱元璋深深一揖,道:“但願相公日後能善待諸將,亦如漢高祖那般。”
朱元璋一聽,不由心頭一震,看了看馬夫人,好久才道:“我自然要與他們有福共享。”
此時,一絲風從窗外吹進,把桌上的燭光搖得忽明忽暗。朱元璋並不看夫人的臉,而是舉目向前,望著那個窗口。他比誰都知道,他手下的這些大將,個個能征善戰,對他更是忠心耿耿,可是他一想到朱標,臉上的肌肉不由抽動了幾下。
朱標是他的長子。當年他正在太平前線作戰,有人來報,夫人生了。當他接到這個消息時,將士們正好攻下太平。攻下太平,是他向應天進發當中最為關鍵的一戰。想不到在這個時候,他們第一個兒子生了下來。那時,他望著湧入城中的將士們,心下大喜,覺得此子真的是為他帶來好運。從此,他對朱標甚是喜愛。
此時,朱標已經十三歲,去年已經立為吳王世子,其繼承人的地位就這樣定了下來。朱元璋是一個很細心的人,他此時就已經開始為他的兒子著想了。
朱標雖然現在年紀不大,但性格卻已經顯現出來。朱元璋少小受盡苦難,其性格倔強冷峻,行事果敢,機變謀略,無不勝人一籌。舉事到現在,每一場最艱苦之戰,必由他親臨前線指揮,方取得最後勝利;再加上那副麵容,隻要在眾將麵前一站,自是威風凜凜,大家無不佩服得五體投地。可是朱標卻一片仁慈之心,對人無不寬厚有加,一點沒有傳承乃父之風,倒是把其母的性格全部繼承了。
他生下之時,朱元璋的事業已經脫離疲於奔命的困境,打開了新的局麵,可以說朱標是長於富貴之中的。朱元璋進入應天之後,雖然軍政事務更加繁忙,但仍然極為關注朱標的成長。他和夫人都認為,要讓他知道今日生活的來之不易,讓他知道創業的艱難,守業的艱辛。於是,在立他為世子的當年,就派他帶著幾個官員回老家祭祖。
那時,朱標隻有十二歲。臨行前,朱元璋夫婦對朱標進行了一次教育,並布置了一些任務。這次不光去祭祖,而且要他一路深入民間,體察民情,當一個勤儉務實的人。朱標點點頭,一路果然按父母的教導,不管到哪個地方,都先祭城隍,然後考察民情。到了老家,還到處走訪,問他們父親小時候的事情。
他回到金陵交班之後,父母都很滿意。朱元璋當時真的覺得此子可教。之後,他經常帶著朱標出遊,不斷加以調教。初時看到此子宅心仁厚,覺得很好。可不久,當前線他的虎狼之師捷報頻傳,各路敵人不斷被那些越戰越勇的將領們打得落花流水時,他心中卻開始有了隱憂。
原來有一次,他正拿著塘報,哈哈大笑,轉頭四顧時,恰好看到了朱標。當他看到朱標時,突然止住了大笑。原來此時朱標的臉麵上,一片平和,有如廟中之佛。宅心仁厚固然是會個好君主,可是以後,他這張仁慈的麵容如何能震懾那些滿臉橫肉的將領們?朱元璋不由打了個寒戰。
那天晚上,他翻來覆去睡不著,老是想著這件事。後來,他終於明白,為什麼劉邦要殺那麼多人。趙匡胤雖然不殺什麼人,但也把他們的權力都收了回去,讓一幹在戰場上如狼似虎的大將們,最後隻能當個土財主。
這時,他隻是隱隱覺得這事很棘手,至於以後要如何解決這個問題,還來不及細思。不過此時,他想到朱標,臉上不由掛起一層凝重之色。
次日,即開始舉行登基大典。所有程序都是經過李善長考證過的,嚴格按照傳統儀式進行。朱元璋身穿龍袍,坐在龍椅上,臉上冷峻依舊。他昭告天下,從今天起,這個國家的國號是“明”,李善長、徐達分任左、右丞相。
其他人也都有所安排,但其中最讓他感覺歉然的是劉基。此時,在他的這個陣營裏,立功最多、人數最大的是濠、滁舊部。這個舊部裏包括了徐達這樣的將軍,因此在論功行賞時,這個集團裏的人最為受益。朱元璋家鄉觀念也極為嚴重,雖然不斷地道“任人唯賢,天下為公”,可心底裏仍然裝著濠州。他甚至曾經想過,就把首都定在鳳陽。
劉基是江浙集團的,與他的關係遠不如濠滁集團。而且,劉基也沒有獨立指揮過千軍萬馬,同時也沒有像李善長那樣做過後勤保障工作,算起來,既不是韓信,也不是蕭何。但他曾多次出奇謀,化解過朱元璋致命的危機,救過朱元璋的性命;而且這幾年來的征討大事,皆有他的參與,堪稱朱元璋手下首屈一指的謀士,故此,在朱元璋的心目中,劉基就是張良。
當然,如果僅僅把他當作張良,朱元璋仍然覺得不夠。朱元璋少年窮困,未能上學堂,但他聰明過人,在寺廟日久,很多和尚都是飽學之士,他耳濡目染,亦頗能識文斷字。這些年來,他四處征戰,以天下為己任,更知不學無術以後無以治國治兵,所以對於詩書經史多用心鑽研。
以前,當他讀到劉邦跟張良的關係時,常常恨自己為什麼沒有遇到張良,還曾望著天空,暗問蒼天,帝師何在?哪想到,後來還真的碰到了劉基。他看到劉基第一眼時,心頭就怦然一跳:此吾張子房也。其後,劉基果然出手不凡,數次力排眾議,出謀劃策,為他力挽狂瀾,奠定了今日之局麵。
張良受盡讚美,名傳千古,可是朱元璋翻遍曆史,發現張良的事跡多是虛的,哪有眼前的劉基這麼實實在在。他的一樁一件、一謀一策,都讓自己反敗為勝。所以,在朱元璋的心目中,劉基要遠勝於張良。
他本來很想讓劉基當了相國,哪知他請劉基過來,口風還沒有探實,劉基就顧左右而言他了。兩人都聰明絕頂,當然知道對方的心意了。劉基對朱元璋的了解當然很透,可是,朱元璋對劉基居然不想當相國這件事就有點想不通了。這是為什麼呢?難道他真的視功名如糞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