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依舊采用了李小龍慣用的套路——先抑後揚。但是與《唐山大兄》和《精武門》相比,《猛龍過江》在各方麵都有了明顯的突破。
第一是人物性格。如果說鄭潮安“苦”、陳真“忍”,那麼唐龍就是一種大智若愚的“呆”,是一種能夠讓觀眾覺得十分親切滑稽的小市民氣息。李小龍在片中充分發揮了自己在喜劇上的特長,往往一個眼神、一個動作、一句台詞,就能把劇組的人逗得開懷大笑,這種“搞笑”風格也開辟了香港功夫片的一個全新流派。李小龍之後,成龍、周星馳等巨星更是將這一風格發揮到了極致。
第二是場景選擇。唐龍和美國空手道高手在古羅馬角鬥場的決戰無疑是整部影片最大的亮點,看過電影《角鬥士》的人都會為古羅馬角鬥場雄偉、宏大、熱烈的氣氛所震撼,會為角鬥士在場中與對手、與野獸的血淋淋的搏鬥所震撼。這就是李小龍要的效果,這場決鬥,既是曆史的傳承與延續,也是東西方最高武技的直接對話。唐龍的最終取勝,也鮮明的傳達了李小龍“中國功夫世界第一”的理念。羅利士在影片拍攝完成後表示:“古鬥獸場的一場決鬥,可算是從來沒有人拍攝果的最緊張刺激的打鬥場麵。”
第三是格鬥技巧的創新。在《猛龍過江》中,李小龍對唐龍的武打動作做了精心的設計,而且把他的經典武器——雙截棍從一對增加到了兩對。對敵時,兩支雙截棍左右開弓,動作瀟灑淩厲,極富視覺效果。除了好友羅利士和弟子鮑勃·沃爾,李小龍還邀請美國空手道的另一位高手柯爾特飾演片中的歹徒老大一角,這三人使得都是貨真價實的空手道功夫,對打場麵自然格外精彩。
第四武道理念的詮釋。在片中,唐龍與眾歹徒的較量與其說是報仇,還不如看成是一場又一場的擂台比拚,獲勝後的唐龍沒有表現出勝利的快感,而是拾起地上的道袍和黑色腰帶,神情肅穆的將它們蓋到對手的身上,以顯示他對對手的敬意。通過這些細節的刻畫,李小龍向觀眾傳達了自己的武學理念:不以勝負論英雄,即便是對手,也該死得轟轟烈烈蕩氣回腸。
伊諾山度看完《猛龍過江》後這樣說道:“李小龍在該片中,將截拳道向前推動了一大步。李小龍一貫主張在極短的時間裏,發出最大的力量將對手打敗,最妙的就是在一拳一腳之間取勝。他很少考慮:若遇到旗鼓相當或者氣勢勝於自己的對手,不可能在一瞬間打敗對方,甚至還會被對方打倒,遇到這種情況,該怎麼辦?羅利士就是這樣一位強大的對手,李小龍的快攻戰術一時不能撼動他,反而被他擊倒在地。這時候,李小龍機智果敢地改變戰術,以虛對實,以退為進,以柔克剛。其目的在消耗對手的體力,洞察對手的套路,伺機反攻,克敵製勝。……這些中國的古老武道之術,李小龍曾多多否定,多多嘲弄,現在又當至寶拾起——這還是他的截拳道,一切招數都可為已所用,目的惟有一個,打敗敵手。……我看《猛龍過江》,李小龍與羅利士在古羅馬鬥獸場的戲,不覺得是在看戲,而是兩人真正在武打,在比武,在生死博鬥。最後是羅利士死了,那是電影的安排。”
在球場上,球員出身的教練和非球員出身的教練在指揮風格和球隊管理上相去甚遠;上過戰場的人和沒使過槍的人對戰爭片的看法也完全不同。同樣,習武出身的李小龍所拍出的影片也與普通導演拍出的影片有著本質的不同。李小龍首先考慮的,不是影片能獲得多少票房,會不會得到觀眾的認可,而是影片本身能否表現出他所要傳達的一種理念,一種精神,即武者的境界。
電影《英雄》中,甄子丹扮演的長空與秦宮七雄不期而遇,一場惡鬥一觸即發,但是在動手前,雙方都沒有忘記相互頷首致敬。這個小小的細節動作,曾被人貶斥為模仿日本武士,但在我看來,這恰恰是戰國時期中國武士精神的一種體現。俠義與武道並非少男少女鮮衣怒馬的風花雪月,那隻是套著武俠外衣的言情劇。中國的武學,是深長悠遠、剛而不露、質樸勇毅、慷慨以歌的,中國的俠氣,恰恰在先秦、西漢、盛唐,這三個最為陽剛大氣的時代最為鼎盛。而李小龍所要追尋的,正是這種除去了虛偽做作、除去了矯情客套、除去了華而不實的最為直接而深刻的武學之道。
為了充分展示截拳道功夫和自己的武學思想,李小龍還采取了全新的拍攝手法,用影評家澄雨的話來說就是:“在處理手法方麵,這部戲和羅維的處理也有很大的分別。羅維喜歡用蒙太奇、用剪接來拍攝打鬥場麵,更喜歡用特寫表現對手中拳或被踢中的場麵。他的鏡頭是主觀的,常出現李小龍麵對鏡頭連踢三腳或連打數拳。但在《猛龍過江》中,李小龍卻喜歡用中鏡和長鏡,李小龍的對手不是站在銀幕的左右兩邊,就是90度的互相對峙。這樣的拍攝方法接近拍攝舞台劇或擂台比賽。羅維較主觀的處理,強調於打鬥本身的感官刺激,以及暴力的震撼力。李小龍的處理是較客觀的,重表演,殺氣不像羅維那麼重。不單隻處理和羅利士決鬥的那一場如此,整個《猛龍過江》也如此。”
最後,李小龍以近乎瘋狂的工作狀態完成了《猛龍過江》的拍攝,並在影片公映前放出豪言:“猛龍過江》的票房一定能超過前麵兩部,而且會在500萬港元以上!”
影片殺青後,鄒文懷沒有像《精武門》公映前那樣按兵不動,而是選擇了主動出擊,邀請了片中的兩位美國高手羅利士與鮑勃·沃爾在電視台做了一次空手道功夫表演,讓影片在公映前就吊足了觀眾的胃口。
1972年12月22日,《猛龍過江》上映午夜場,12月30日正式公映。與《唐山大兄》和《精武門》一樣,《猛龍過江》再一次引爆了香港影壇,而且創下了530萬港元的香港電影票房新紀錄!
《猛龍過江》的成功,是李小龍不懈努力的結果,也是他追求完美性格的必然。在工作中,李小龍幾乎就是一個狂人,日本攝影師西本正就曾回憶道:“像李小龍這樣如此認真的導演實在少見。盡管李小龍是個不擺架子而又隨和的導演,可是,他那認真的態度,使他第一天站在攝影機旁便有了導演應有的權威。他的確是個特殊的男人。”
當然,《猛龍過江》畢竟是李小龍第一部自編自導自演的電影,影片在很多情節和細節的把握上都顯得不夠火候,有生拚硬湊的痕跡,在製作和藝術水準上要比《精武門》遜色不少。《猛龍過江》其之所以能取得如此客觀的票房,主要得益於李小龍的表演和名氣。總的來說,李小龍是一名傑出的武者和演員,卻非一流的製片和導演。
不管怎麼樣,影片大賣,最開心的莫過於鄒文懷,讓他欣慰的並非幾百萬票房收入,而是李小龍沒有辜負他的希望,沒有讓人看笑話,在巨大的壓力下拍出了一部完完全全屬於“李小龍”的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