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此他的每張專輯都風靡歌壇,一發而不可收。2002年初。在第八屆全球華語音樂榜中榜評選中,他被評為“最受歡迎的男歌手”。
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如果沒有那麼多生活的艱辛,也許周傑倫就不會珍視那些創作的機會,我們也許就無法聽到他動人的歌聲。無獨有偶,英雄似乎自古就多磨難,霍英東也是在苦難中長大成人的。
霍英東進入社會後的第一份工作是在一艘舊式的渡輪上加煤。但不久卻被老板炒魷魚了。
霍英東天資聰穎,人又勤奮,老板解雇他的原因是他長期營養不良,體重隻有90多斤,瘦骨嶙峋,根本無法負荷夜以繼日的體力勞動。他後來回憶說:“早上時體力還可以,但到了晚上我就感到身心疲憊不堪。我當時一日三餐,都是吃不飽的。”
後來,霍英東又在啟德機場當苦力,每天隻有七角半工資及半磅米。他說:“為了省錢,每天清晨5時就由灣仔步行至天皇碼頭,坐一角錢船過九龍,再騎腳踏車往啟德機場。”可由於體力不足,他在抬貨時,一隻手指被壓斷了。
工頭看他可憐,便安排他做修車學徒。但他又不小心撞了一部貨車,於是又被解雇了。此後,霍英東曾應征做鐵匠,卻因為太瘦弱而沒有成功;於是便做釘鍋的工作,但很快再次被炒魷魚:接下來,他又到太古糧廠做賣糧的工作。
一次又一次的苦難,並沒有擊垮霍英東,而是磨煉了他的意誌,培育了他的堅強。
霍英東在發達之後,仍然不改“吃苦”的本色。他不抽煙、不喝酒,從不喜歡吃得過飽,主糧是芋頭和粟米,每天都堅持遊泳。
坎坷悲慘、多苦多難的童年、少年和青年經曆,造就了霍英東後來的人生輝煌。艱苦的生活對於失敗的人來說是一種阻礙,對於成功的人來說,卻是一種磨煉。
美國有一家家財萬貫的大企業家的千金小姐,在大學期間要自己課餘打工賺取學雜費。有人認為她的父母有些“不近人情”,但這位企業家卻說:“我這樣做隻是為了讓孩子從小知道生活的艱辛,讓她經受一點艱苦生活的磨煉。這樣,她長大以後才能知道怎樣把握自己,才能在社會上立足。”
苦難對於每個人都一樣,隻是來臨的時間不同,如果在該吃苦的時候不吃苦,那麼到了不該吃苦的時候就一定會吃苦;如果在年輕的時候不能吃大苦,那麼到年老的時候就不可能享大福。
既然苦難能夠磨煉我們,有助於我們成功,那麼對於需要吃苦而且必須吃苦的人來說,就不必抱怨生活的苦難了。因為,隻有吃得苦中苦,才能成為出類拔萃的人。這幾乎是一條成功的鐵律。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思想,蘊涵著十分豐富的內容。對於為政者,孔子反對“居上不寬”,要求對下級“赦小過”。上級要依據製度規定的職責範圍要求下屬,不可逾越。為政者使用民力時,應像祭祀天地祖宗一樣慎重、虔誠,不可以輕率妄為,這些都是對於為政者行恕道的基本要求。對一般人而言,要求“躬身自厚而薄責於人”,即多自我批評,少批評別人,以及貴人而賤己,先人而後己等,都是“恕”的體現。
孔子所說的: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其所揭曉的是處理人際關係的重要原則。孔子所言是指人應當以對待自身的行為為參照物來對待他人。人應該有寬廣的胸懷,待人處事之時切勿心胸狹窄,而應寬宏大量,寬恕待人。倘若是自己所不欲的,而要硬推給他人,不僅會破壞與他人的關係,也會將事情弄得僵持而不可收拾。人與人之間的交往確實應該堅持這種原則,這是尊重他人、平等待人的體現。人生在世除了關注自身的存在以外,還得關注他人的存在,人與人之間是平等的,切勿將己所不欲施於人。
中國人一直奉行孔子的這一觀念,並將其作為與人交往的準則。這一說法從淺層次上說,是指自己不喜歡的東西,不要強加給別人;從深層次上說,是一種換位思考,推己及人,將心比心,如果你不想別人以你不喜歡的方式對待你,那麼你就不要以此方式來對待別人。
我國產生過眾多的“推己及人”的先賢,“大禹治水的故事”就是方麵的典範。
大禹接受治水的任務時,剛剛和塗山氏的一個姑娘結婚。當他想到有人被水淹死時,心裏就像自己的親人被淹死一樣痛苦、不安,於是他告別了妻子,率領27萬治水群眾,夜以繼日地進行疏導洪水的工作。在治水過程中,大禹三過家門而不入。經過13年的奮戰,疏通了九條大河,使洪水流入了大海,消除了水患,完成了流芳千古的偉大業績。
到了戰國時候,有個叫白圭的人,跟孟子談起這件事,他誇口說:“如果讓我來治水,一定能比禹做得更好。隻要我把河道疏通,讓洪水流到鄰近的國家去就行了,那不是省事得多嗎?”孟子很不客氣地對他說:“你錯了!你把鄰國作為聚水的地方,結果將使洪水倒流回來,造成更大的災害。有仁德的人,是不會這樣做的。”
從大禹治水和白圭談治水這兩個故事來看,白圭隻為自己著想,不為別人著想,這種“己所不欲,要施於人”的錯誤思想,是難免要害人害己的。大禹治水把洪水引入大海,雖然費工費力,但這樣做既消除了本國人民的災害,又消除了鄰國人民的災害。這種推己及人的精神,值得我們的欽佩和效法。
在貞觀四年,唐太宗李世民有一次與大臣魏征討論皇帝的行事原則問題。李世民說:“擴建修飾宮殿樓宇,遊玩觀賞池台,這是皇帝所想要的,但不為百姓所希望。帝王所希望的是驕奢淫逸,百姓所不希望的是勞苦技身。其實,勞累疲憊恐怕是每個人都不願意的事;孔子曾經說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看來勞累疲憊的事,還真不可以施加給百姓。我處於帝王的尊位,富有天下,處理事情隻有能夠設身處地,才真正可以節製自己的欲望。如果百姓不希望那樣做而硬要做下去,一定不可以順應民情。”
魏征說:“陛下向來體恤百姓,常常節製自己去順應民情,臣聽說:‘拿自己的欲望去順應民情的就會富強,勞累百姓來娛樂自己的就會滅亡。’隋煬帝貪心無厭,專門喜好奢侈,每每有關官署供奉營造稍不合意,就用嚴厲的刑罰處罰。上麵喜好做什麼,下麵必定做得更厲害。上下爭相奢謹無度,最終導致滅亡。這不僅在史籍有著記載,也是陛下親眼看見的。陛下如果覺得欲望滿足了,那麼現在不再是滿足了,而是應該節製欲望了。如果覺得欲望還不能滿足,那麼再勝過這樣萬倍也不會滿足。”
太宗說:“你講得非常好!若沒有你,我豈能聽到這些話?”
有一年,公卿大臣上奏說:“按照《禮記》,夏季最末一個月,可以住在高台上建造的樓閣裏。現在夏熱未退,秋季的連綿陰雨初始,皇宮裏低矮潮濕,請陛下建築一座閣樓居住。”
下屬們巴結皇上,不能說不用心良苦,要為李世民建造一座避暑的行宮,還引經據典,搬出《禮記》來,李世民見到奏章後說:“我患有氣喘病,哪裏適合住低下潮濕的地方?修一座行宮避暑,按理說也不過分,但是假如同意了你們的請求,浪費著實太多。從前漢文帝準備建築露台,因為愛惜相當於十戶人家財產的費用就不再興建。我的德行修養雖然趕不上漢文帝,而耗費的財物卻勝過他,難道說得上是作為百姓父母的國君的德行嗎?”盡管公卿一再堅決奏請,李世民始終沒有答應。
李世民是通過節製自己的物欲來表現“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恕道的。現實中遵循恕道並不僅是這一項,能夠設身處地為別人著想,對別人合理的欲念加以理解,對別人的過失施以寬容等等都是包容,或者說都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種美德的擴展和延伸。
自己不喜歡做的事,不要強加在別人身上,這句話可視作待人處事的基本修養。其實,對於對手我們同樣要如此,如能做到這一點,在交往中,你會給自己和對手都留下進退的餘地,這樣就不至於讓你與對手的關係對立,彼此老死不相往來。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是在肯定自己時也要肯定別人,肯定了別人,同時也就肯定了自己。人之所以為人,是處於人與人的因緣和合之中形成的。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樣的思想,其實是很多人都可以做到的,而且所有的人都用得著。上至帝王,下至黎民百姓,都可以也應該以“恕”字規範自己,要求自己。相信這樣一來,不但能與人為善,並且人也會與“我”為善。
從現實的實際生活中,我們也能體悟到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價值和意義。
從產品中的關係來看,任何一個生產者或銷售者,他們隻能對於一種或幾種產品來說是生產者或銷售者,對於他所消費的大量商品來說,他還隻是一個消費者,所以他們也應該懂得“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原則。自己不願意買到偽劣產品,就不應該生產或銷售偽劣產品;自己怕火災,就不應該生產或銷售劣質電器或燃器具;自己怕吃劣質藥品危及生命,就不應該生產或銷售劣質藥品;自己怕吃到劣質的、有毒的食品而影響身體健康或者危及生命,自己就不應該生產或銷售劣質的、有毒的食品等。現在市場上出現的偽劣產品,都是一些人為利所驅使而喪失了“良知”,喪失了人性。如果他們能重新發現自己的“良知”,找回喪失了的人性,用孔子的仁愛之心來洗去自己心中的邪惡,用“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原則來指導自己的行為,將可能是有價值的。
從日常的人際關係來說,也應該本著“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原則來處理。管理者的任務主要是處理各種人際關係中的矛盾,使其內部的人際之間以及內部與外部的人際之間達到和諧,從而實現組織的目標。為了實現這個目標,就要重視人、尊重人。管理者首先要尊重你的部屬和職工,這樣也就達到了下屬和職工尊重你的目的。作為下屬和職工,若想自己受到尊敬,你也必須尊重你的上司。人與人之間做到互相尊重,就能達到組織內部的和諧。管理者對自己的部屬和職工尊重時,不但要尊重他們的人格,還應該關心他們的物質生活和文化精神生活。人本主義是現代企業管理發展的主流,把“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原則行於企業管理,用於處理管理者與被管理者、領導者與被領導者之間的關係,正是人本主義原則的表現。
在生活中,不強人所為、不奪人所愛,推己及人,將心比心,就能相處得和諧。能不能用忠恕之道去理解人,幫助人,去解決人與人之間的各種矛盾,是一個人是否文明,是否有教養的標誌。一些缺乏教養的人,與別人發生一點點小的摩擦就會出語傷人,有時把矛盾弄到十分尖銳的程度,甚至是犯罪。個人教養的提高,人際關係的和諧是離不開孔子的忠恕之道的。
人無完人,何況吃虧就是福。世上也並沒有十足的惡人,更沒有十善的善人,再善的人也有錯誤的思想和行為。再壞的人他也有善良的一麵,因為凡人畢竟不是神仙。又因為每個人所處地位、環境不同,接受教育不同,個人素質及修養不同,世界觀也就不一樣,對事物的看法、理解、控製和處理方法就會不盡相同。其實大家都明白,好與壞、善與惡、真與偽、美與醜都隻是很簡單很明顯的,甚至轉換就在一念之差。一失足終成千古恨!
所以,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還要學會全麵看問題,培養一顆寬容的心,容忍的胸懷做一個大度的人,讓自己適應社會、不要讓社會適應自己。這於個人、於朋友、於家庭、社會都是有好處的。
信念是生命的脊梁
信念是人生旅途的心靈路標,有了它就不會失去方向,有了它就會對未來充滿信心和希望,有了它理想將不會離我們遠去,有了它成功來得更快。信念是生命的脊梁。一個人活著,無論外界的環境多麼惡劣,隻要心中信念的燈亮著,所有的絕境和困苦都算不了什麼,都不是生命的絕境。信念可以喚起生命的滾滾春潮,將快要枯死的生命之火重新點燃。它是一粒種子,一經播種在心靈的原野就可生長成信念的參天大樹。它是一縷輕風,一旦吹拂到幹枯的心田,可以解凍生命的萬水千山。
有時候,創造奇跡的不是巨人,而是一種堅定的信念。馬爾登博士說過:“噴泉的高度不會超過它的源頭。一個人的事業也是這樣,他的成就決不會超過自己的信念。”
羅傑-羅爾斯是美國曆史上第一位黑人州長,但是誰也想不到,他的成功居然是源於小學老師的一句話。羅傑-羅爾斯出生在紐約的貧民窟,受環境影響,有著和其他孩子一樣的惡習:打架逃學、暴躁好鬥。
小學老師保羅想盡了辦法改造他們,但是沒有用。
有一次保羅發現小孩子特別喜歡看手相,於是就在課堂上給學生看手相。按照保羅的解釋,孩子們長大以後,不是有錢人、貴人,就是體育界明星,孩子們都很高興。
羅爾斯把自己髒兮兮的黑手伸過去,保羅研究了很久說:“你以後一定是紐約州的州長,我敢打賭。”他望著羅爾斯很確定地說。
羅爾斯有點不相信自己的耳朵,暗暗下定了當州長的決心。從此,羅爾斯慢慢克服了自己的壞習慣,按照州長的要求來要求自己。終於在他51歲的時候,羅爾斯真的成為了紐約州第53任州長。
“這個世界上,沒育人能夠使你倒下。如果你自己的信念還站立著的話。”這是著名的黑人領袖馬丁-路德金的名言。即使在最困難的時候,也不要熄滅心中信念的火把。信念是一種無堅不摧的力量,人隻要擁有堅定的信念,就擁有了戰勝一切困難的力量。
浩瀚的沙漠中,一支探險隊在艱難地跋涉。頭頂驕陽似火,烤得探險隊員們口幹舌燥,揮汗如雨。最糟糕的是,他們沒有水了。水就是他們賴以生存的信念,信念破滅了,一個個像塌了架,丟了魂,不約而同地將目光投向隊長。這可怎麼辦?
隊長從腰間取出一個水壺,兩手舉起來,用力晃了晃,驚喜地喊道:“哦,我這裏還有一壺水!但穿越沙漠前,誰也不能喝。”沉甸甸的水壺從隊員們的手中依次傳遞,原來那些瀕臨絕望的臉上又顯露出堅定的神色,一定要走出沙漠的信念支撐他們踉蹌著,一步一步地向前挪動。看著那水壺,他們舔了舔幹裂的嘴唇,陡然增添了力量。
終於,他們死裏逃生,走出茫茫無垠的沙漠,大家喜極而泣之時,久久凝視著那個給了他們信念支撐的水壺。
隊長小心翼翼地擰開水壺蓋,緩緩流出的卻是一縷縷沙子。他誠摯地說:“隻要心裏有堅定的信念,幹枯的沙子有時也可以變成清冽的泉水。”
信念是強大的精神力量,是追求理想目標的強大動力。人有了信念,就會生出勇氣,爆發熱情,不懼任何困難,並在克服困難的過程中閃爍出睿智的光芒,最終成為人生的勝利者。
一個人活著,無論外界的環境多麼惡劣,隻要心中信念的燈亮著,所有的絕境和困苦都算不了什麼。而人一旦失去了信念的支撐,就如同航船沒有了航標,列車沒有了鐵軌,人生也失去了意義。
在一次追捕行動中,有一位年輕的警察被歹徒用衝鋒槍射中左眼和右腿膝蓋。3個月後,當他從醫院裏出來時,完全變了樣:一個曾經高大魁梧、雙目炯炯有神的英俊小夥子,成為一個又跛又瞎的殘疾人。
鑒於他的功績,紐約市政府和其他一些社會組織授予他許多勳章和錦旗。一位記者采訪他,問道:“你以後將如何麵對所遭受到的厄運呢?”這位警察說:“我隻知道歹徒現在還沒有被抓獲,我要親手抓住他!”從那以後,他不顧別人的勸阻,參與了抓捕那個歹徒的行動。他幾乎跑遍了整個美國,甚至有一次為了一個微不足道的線索,獨自一人乘飛機去了歐洲。
許多年後,那個歹徒終於被抓獲了,那個年輕的警察在抓捕中起了非常關鍵的作用。在慶功會上,他再次成為英雄,許多媒體報道了他的事跡,稱讚他是最勇敢、最堅強的人。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這之後不久,他卻在臥室裏割腕自殺了。在他的遺書中,人們讀到了關於他自殺的原因:“這些年來,讓我活下來的信念就是抓住凶手……現在,傷害我的凶手被判刑了,我的仇恨被化解,生存的信念也隨之消失了。麵對自己的傷殘,我從來沒有這樣絕望過……”
石油大王洛克菲勒曾經說過:“即使拿走我現在的一切,隻要留給我信念,我就能在十年之內奪回它。”信念是生命的脊梁。一個人失去一隻眼睛和一條健全的腿,是不可怕的,可怕的是失去了生活的信念和追求的目標。
有信念就有創造奇跡的機會,它可以使許多匪夷所思的事情變成現實。隻要我們善於運用內心的信念,它就會成為一股取之不盡的力量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