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被人莫名其妙地打了一頓,你還會開心嗎?”

“是呀,我會想,還好沒被他們殺害。”

“假如醫生給你拔錯了牙齒,你還會高興嗎?”切克問道。

“當然,我會高興地想,幸好拔錯的隻是一顆牙,而不是我的內髒。”

“假如你的妻子背叛了你呢?你還高興得起來?”

“我會想,幸好她背叛的隻是我,而不是國家。”文森特回答。

“假如你失去了生命,你還能高興嗎?”切克問道。

“當然,我會想,我開心地度過了我的一生,就讓我跟著死神,高興地參加另外一個宴會去吧。”

切克徹底服了文森特:“這麼說,生活中沒有什麼是令你痛苦的,生活永遠是一串快樂的音符嗎?”

“是啊,隻要你願意,你就會在生活中發現和找到快樂——痛苦不請自來,而快樂卻需要我們自己去發現。”文森特快樂地說道。

我國著名科普學家高士其就是一個善於發現快樂的人。

高士其年輕時留學美國,畢業後留在芝加哥醫學院深造。23歲那年,一場意外的科研事故,使他變殘廢了。全身癱瘓,語言含混,兩眼發直,連飲水都困難。

然而,高士其的心卻沒有衰竭。他以頑強的毅力寫了許多文章和詩,成為我國著名的科普作家。他寫過一篇知識小品,題為《笑》,其中這樣寫著:

笑有笑的哲學。笑的本質,是精神愉快。

笑的現象,是讓笑容,笑聲伴隨著你的生活。

笑的形式,多種多樣,千姿百態,無時不有,無處不有。

笑的內容,豐富多彩,包括人的一生……

笑,你是嘴邊一朵花,在頸上花苑裏開放。

你是臉上一朵雲,在眉宇雙目間飛翔。

你是美的姊妹,藝術家的嬌兒。

你是愛的伴侶,生活有了愛情,你笑得更甜。

笑,你是治病的良方,健康的朋友。

高士其永遠擁有一顆快樂的心,這是一種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一種任何艱難困苦都無法摧毀的生活態度。林肯,也是一個樂觀的典範,他經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是:“上帝一定很喜歡平民,不然他不會造就出這麼多平民來。”

快樂的人,往往是一些永遠快樂且充滿希望的人們。他無論遇到什麼情況,臉上總是帶著微笑,心平氣和地接受人生的變故和挫折。這就是樂觀的生活態度。樂觀對人就像太陽對植物一樣重要,樂觀就是人心中的太陽。

一群因地震被埋在廢墟下的人們,各人的心態決定了他們是否能在困境中頑強地生存下去。那些將困境視為絕境的人因為意誌崩潰而導致身體能量係統不能有效地工作,身體各個機能逐漸喪失。在缺少水和食物的情況下,這將是把他們迅速推向死亡的死神之手。而那些意誌堅強,堅信光明終究到來的人,體內會製造出永不枯竭的生命能量,幫助他們渡過難關。

這就是樂觀給人們提供的力量,它大到足以支撐整個生命。

樂觀是一種習慣。每天利用幾分鍾的時間,想像明天、下個星期或是明年,都可能發生許多愉快的事情,不要對未來煩惱或憂慮。多想想美好的事情,你會在不知不覺中實現它們。如此一來,你就養成了樂觀的習慣。

樂觀豁達、笑對生活

一切的和諧與平衡,健康與健美,成功與幸福,都是由樂觀與希望的向上心理產生與造成的。樂觀,就像是寒冷季節的一絲陽光,炎熱夏季的一縷涼風,給予你自己的永遠是希望、信心、勝利。馬歇爾-霍爾醫生曾對自己的病人說過:“樂觀的態度,是你最好的藥。”所羅門也曾說:“樂觀的心態,就是最強勁的興奮劑。”

有個大臣因智慧超群而深受國王寵幸。智慧大臣有一個不同尋常的特點:對待任何事情,他都保持積極樂觀的想法。也正是由於這種態度,他為國王解決了不少難題,因而深受國王的器重。

國王喜歡打獵。在一次圍捕獵物的時侯,不慎弄斷了一截手指。國王疼痛之餘,馬上叫來了智慧大臣,征詢他對意外斷指的看法。智慧大臣仍輕鬆地對國王說,這是一件好事,並勸國王不要為此事而煩惱。國王聽了很生氣,認為智慧大臣是在取笑他,即命侍衛將他關進監獄。

待斷指傷口愈合之後,國王又興致勃勃地忙著四處打獵。不幸的事終於發生了,他帶隊誤闖鄰國國境,被埋伏在叢林中的野人捉住了。

按照野人的慣例,必須將活捉的這隊人馬的首領敬獻給他們的神,於是便將國王押上祭壇。正當祭奠儀式開始,主持的巫師突然驚叫起來。原來巫師發現國王斷了一截手指,而按他們部族的律例,獻祭不完整的祭品給天神,是要遭天譴的。野人趕忙將國王押下祭壇,把他驅逐出去,另外抓了一位大臣獻祭。國王狼狽地逃回國,慶幸大難不死。忽然想起智慧大臣所說斷指也許是一件好事,便馬上將他從牢中釋放出來,並當麵向他道歉。

智慧大臣和往常一樣,仍然保持著積極樂觀的態度,笑著原諒了國王,並說這一切都是好事。

“說我斷指是好事,現在我能接受;但如果說因我誤會你,而把你關在牢中,讓你受苦,你認為這是好事嗎?”國王不服氣地質問。

“臣在牢獄中,當然是好事。陛下不妨想想,今天我若不是在牢中,陪陛下出獵的大臣會是誰呢?”智慧大臣笑著回答。

無論遇到多麼難辦的事,我們都要保持積極樂觀的心態,相信一切問題都會解決的。

有一位虔誠的作家,在被人問到該如何抵抗誘惑時,他回答說:“首先,要有樂觀的態度:其次,要有樂觀的態度;最後,還是要有樂觀的態度。”

彌爾頓的一生經曆了無數的磨難,但他樂觀的精神和不屈不撓的意誌,幫助他渡過了一個又一個的難關。他經受著雙目失明的痛苦,朋友們棄他而去的打擊,他的生活曾一度陷入極端的困境——“麵前是無邊的黑暗,身後是魔鬼的呼叫”—然而他並不曾放棄希望,而是“堅持與困難作戰,牢牢地把握住自己的舵,迎著巨浪,向光明駛去。”

保持樂觀的態度並不是件容易的事情,有人曾把它比喻成“心靈的晴天”,正如我們所知道的,晴天並不是每天都可以出現。樂觀使人心態平和,它像一曲永恒的音樂,讓我們重獲力量和希望。而接連不斷的折磨和苦難卻使人煩躁、焦慮,一點一點地磨滅你樂觀的心情。

從眾多的傳記中,我們可以了解到,古往今來,那些天賦稟異的偉人們,大多都具有樂觀的生活態度一他們不為名利、金錢或權勢所動—在平靜中享受生活的樂趣,迸發自己的激情,例如荷馬、賀拉斯、維吉爾、蒙田、莎士比亞以及塞萬提斯等,他們的作品都很好地反映出這一點。在他們經久不衰的著作中,充分表現出那種對平靜和樂觀的追求。

樂觀向上的人物,舉不勝舉,我們在這裏要提到的還有路德、莫爾、培根、達-芬奇、拉菲爾,以及麥克爾。安吉洛等。他們之所以快樂,是因為把畢生的精力都投入到為之奮鬥的事業中,享受著工作的樂趣—用他們的博學不斷地創造美好的生活。

然而,悲觀的人卻常常對未來保持否定的看法。他對人做最壞的預期,觀察人的時侯,總是看到本質惡劣的一麵以及滿肚子自私自利的動機。對悲觀的人而言,社會是由一群狡猾、頹廢而邪惡的人組成,他們總是想利用周圍的事物為自己牟利,這群人既無法信賴,也不值得對其伸出援手。

對悲觀的人談起任何計劃,他馬上就會提出一連串有關這個計劃的麻煩與障礙。而且他還會告訴你,即使圓滿達成目的,最後也隻會嚐到苦澀、幻滅與屈辱。經他這麼一說,你大概會立刻魂飛魄散、全身無力了吧。

悲觀的人擁有近乎異常的傳染力。如果某天早晨,偶然在路上碰到他,他會立即將消極的態度與無力感傳染給你。我們每個人的內心都有一種期待被喚醒、引誘的“傾向”。悲觀的人能夠巧妙地擄獲這種“傾向”,借此實現其目的。

我們內心的“傾向”包括,第一,對未來的不安與恐懼。第二,我們與生俱來的怠惰,希望躲在自己的殼裏不要動。事實上,悲觀者的本質就是怠惰。他不願努力適應新的事物,也不願改變習慣。無論起床、用餐,以及度周末的方式,都要依照固定的模式進行。

一般而言,悲觀者是吝嗇的。他認為既然每個人都那麼貪婪、墮落,而且千方百計想占人便宜,自己又為什麼必須寬以待人呢?他常常深懷忌妒,隻要聽他說話就知道了。他會吹噓自己過去做了哪些了不起的事,還會誇口當年若非某些障礙的阻撓,或者一些腐敗的現象,或者某些無能的家夥比自己還受到重用,他一定會成就更了不起的事業。

相形之下,樂觀者則容易信賴別人,也願意涉入險境。但其實他也能察覺別人的惡意或缺點,隻是他不願將之視為障礙而猶豫不前。他相信每個人都有優點,並努力喚醒別人的優點。

悲觀者躲在自己的殼裏麵,甚至不願聽取別人的意見,認為別人都具有危險性。相反的,樂觀者則恰恰喜歡關心別人,讓別人暢所欲言,給別人時間,觀察對方的所作所為。如此便能夠了解每個人的長處、優點,因而得以團結、領導眾人,共同朝某個目標邁進。卓越的組織者、優秀的企業家以及傑出的政治家,都必須具備這種特質。

此外,樂觀者也比較容易克服困難,因為他會積極尋找新的解決方法,在很短的時間內就把不利的條件轉變成有利的條件。悲觀者則會因為一下子就看到困難而心生畏懼、退縮不前。其實在很多情況下,隻需要一點想象力,情況就會完全改觀。

每個人都要把心靈的頻率調好,以聆聽辨別出積極消極話語間的差異,進而把消極逐出心靈之外。因為任何難題之解答,總是生於積極進取心態中的。積極樂觀一點,你會發現,其實生活還可以變得更加美好。

樂觀就像心靈的一片沃土,為人類所有的美德提供豐富的養分,使它們健康地成長。它使你的心靈更加純淨,意誌更加堅強。它,就像最好的朋友一樣陪伴著你的仁慈,像盡職盡責的護士一樣嗬護著你的耐心,像母親一樣哺育著你的睿智,它是道德和精神最好的滋補劑。

不要給自己找煩惱

幾位分別了多年的同學相約去拜訪大學的老師。久別重逢,老師和學生都很高興。老師關切地問學生生活得怎麼樣。不料,一句普通的問話就勾起了大家的滿腹牢騷,大家紛紛訴說著生活的不如意:生活煩惱多呀,工作壓力大呀,做生意的商戰失利呀,當官的仕途受阻呀,結婚的婚姻乏味,未婚的難以覓到知音……仿佛所有的人都成了命運的棄兒。

老師笑而不語,從廚房拿出一大堆杯子,擺在茶幾上。讓大家自己倒水喝。老師家的杯子很多,形態各異,有瓷器的,有玻璃的,有塑料的,有的杯子看起來豪華而高貴,有的則顯得普通而簡陋……

由於大家說了半天,大概也口幹舌燥了,便紛紛拿了自己看中的杯子倒水喝。等所有的人手裏都端了一杯水時,老師說話了,他指著茶幾上剩下的杯子說:“你們有沒有發現,你們手裏的杯子都是最好看最別致的杯子,而像這些塑料杯沒有人選它。”這有什麼可奇怪的呢?誰不喜歡拿一個漂亮的杯子呢?

大家麵麵相覷,不知道老師葫蘆裏賣的是什麼藥。老師終於揭開了謎底:“這就是你們煩惱的根源。大家需要的是水,而非杯子,但我們有意無意地會去選擇漂亮的杯子……”說到這裏老師停了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