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稽首:叩頭到地,而且要在地上停留一會兒。一般臣拜君、子拜父、郊祀拜天神、新婚夫婦拜天地、拜父母,到宗廟拜祖宗、學生拜老師、拜亡親墳墓、大臣拜詔等都行稽首禮,這是跪拜禮中最重的一項禮儀。
(2)頓首拜,叩頭碰地,碰地後立即抬頭。一般平輩之間互拜,官僚之間拜迎、拜送,民間的拜賀、拜候、拜望、拜別、拜謁等都行頓首拜見禮。而親朋之間信函往來時,又常在信末寫上“頓首頓首”,表示敬意。
(3)空首拜,兩手垂拱到地,叩頭到手即可,不必碰地,又名“拜手”,君答臣,位尊者答位卑者的稽首禮時用此禮。
(4)振動拜,附屬於稽首,行禮時兩手互擊,類似後代打躬連拱手的禮儀,一般在表達哀痛的感情時行此禮,如孔子哭顏回就行此禮。
(5)吉拜,是一種附屬於頓首禮的拜禮。行禮時先拜,再用額頭觸地,一般用於對齊衰以下的喪拜。《儀禮·士喪禮》規定:吊唁死人拜靈柩時要以哭踴為禮,死者的子孫向吊唁者行用額頭觸地的禮儀,吊唁者一般並不答禮。後來哭踴禮取消,子孫對靈柩和吊唁的人都要行用額頭觸地的禮,客人一般行拜禮答謝。
(6)凶拜,是一種附屬於稽首拜的禮儀,與吉拜的區別是,凶拜是先用額頭觸地再拜,是服三年之喪的人行的一種跪拜禮,因此這一禮儀比吉禮重。
(7)奇拜,是一種附屬於空首拜的禮儀。行禮時,行禮人要先屈一膝,然後空首拜。漢代稱“雅拜”。有人說“奇”指的是奇數偶數的奇,奇拜就是行一拜禮。還有人說“奇”是指“倚侍”的“倚”,鄭玄說:“倚節持戟拜,身倚之以拜。”也就是說,軍人在行軍禮時,因為盔甲在身,不便俯首伏地,所以要倚持節戟之類的東西,一般常用於軍禮,後來其使用範圍有所衍化擴大。
(8)褒拜,是一種附屬於稽首拜的禮儀。“褒”讀“報”音,“報拜”的意思是一拜再拜,起初是一種祭祀禮儀,後來衍化成持節使者拜皇帝、皇後之類皇室貴戚的宮廷禮儀。
(9)肅拜,跪下後舉手,如同打拱作揖,是拜禮中最輕的一種禮儀,隻有婦女和軍營中才使用這一禮儀。
揖是拱手到胸前表示敬禮,長揖則自上而下加鞠躬的動作。揖禮與拜禮相比較而言要輕一些,因而在社會場合中也比較常用。
1.5 複見。客人在拜見主人之後,主人為了表示對客人的尊重,還要回拜客人,因為中國古代非常講究“禮尚往來”,有來無往,非禮也。而隻有當拜見和回拜合而為一時,才能體現出“相見”的禮儀。
1.6 還摯。主人在回訪客人時,還要把客人造訪時送的見麵禮送還給客人,以此來表現自己所看重的隻是情誼,而不是禮物,也隻有這樣,“禮”才能顯示出聖潔、高雅。
除此六個程序以外,從周代到清末,人們在相見時,進門、出門也都要行三揖三讓禮。而在清代,為了強調等級尊卑的不同,人們相見時還要行一跪三叩禮,這種禮儀是先將左手馬蹄袖放下,再放下右手馬蹄袖,然後跪下,坐在腳後跟上,上身挺直,右手伸平舉禮鬢角處,手心向前,然後下叩,再舉起,再下叩,這樣連續三叩,即為一跪三叩禮,重複三回,就是三跪九叩禮。一般臣僚在參加朝廷大典、接聖旨的時候要行三跪九叩禮。新郎、新娘在婚禮上給長輩行見麵禮時,也要三跪九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