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明、清品官鹵簿規格較低,但規定很細致,清代規定:一品京官,金黃棍二,杏黃傘一,大小青扇二,旗槍八,前引二人,後從六人。二品京官,金黃棍、杏黃傘與一品相同,大小青扇二,旗槍六,前引二人,後從六人。三品後從四人,其餘與二品相同。四品杏黃傘一,大小青扇二,後從二人。其餘各官用青素扇一,後從一人。地方總督、巡撫儀衛較為隆重。總督,青旗八,飛虎旗、杏黃傘、青扇、兵拳、雁翎刀、獸劍、金黃棍、桐棍、皮槊各二,旗槍四,回避、肅靜牌各一。巡撫旗槍二,無飛虎旗、兵拳、雁翎刀,餘同總督。凡二品以上大臣到京陛見,入景運門,隻許帶從官一人。布政使、按察使,青旗六,杏黃扇、青扇、金黃棍、服槊各二,回避、肅靜牌各二。知府、道員,青旗四,杏黃傘、青扇各一,桐棍、皮槊各二,回避、肅靜牌各二。知州、知縣,青旗四,藍傘一,青扇一,桐棍、皮槊各二,肅靜牌二。武官,提督,青旗八,飛虎旗、杏黃傘、青扇、兵拳、雁翎刀、獸劍、刑仗各二,旗槍四,回避、肅靜牌各二。總兵官,大刀二,無兵拳、雁翎刀,餘同提督。副將,青旗六,杏黃傘一,青扇二,金黃棍二,回避、肅靜牌各二。參將、遊擊、都司,青旗四,青扇一,餘同副將。守備,無回避、肅靜牌,餘同參將。
皇帝出行,要預先“清道”,官員出行雖然不需要預先“清道”,但他們所擁有的儀仗表明他們的身份應當受到尊重。老百姓望見儀仗隊來了,必須回避。不僅民要避官,小官也須讓大官,所謂賤避貴,卑讓尊。如果誰擋路或衝犯了儀仗隊伍,就要治罪,據《世說新語》記載,南朝梁王僧孺幼年家貧,靠母親賣紗布為生。母親帶他上街,遇到中丞的鹵簿,來不及遠避,隻好站在路邊,結果母子都被擠到溝中。後來王僧孺做了禦史中丞,出行有鹵簿前導,他觸動往事,“悲感不自勝”。唐代著名苦吟詩人賈島據說曾兩次因“苦吟”不識路,闖入高官的儀仗隊。一次是他騎在驢上做詩,得了一句“僧推月下門”,又想把“推”字改成“敲”字,一邊走一邊比畫著推和敲的姿勢,因為用心專一,不覺衝了當時的京兆尹(都城市長)、大詩人韓愈的儀仗,被左右拿下,押至韓愈麵前。韓愈問明情況後,想了想說:“敲字好。”二人因此結為詩友。但另一次賈島“推敲”時便不再幸運,闖入了好講排場的另一位京兆尹劉棲楚的儀仗隊中,當時賈島就被抓起來投入了監牢。
由上可知,中國古代,不但皇帝有儀仗鹵簿,甚至王侯以至各級品官都有等第不同的儀衛。其意義,除了謹慎、戒備,以防不測外,更可增加統治者的尊嚴。另外,儀仗鹵簿威儀烜赫,令人望而生畏,從而使他們能安全地、順利地通過街道,不與平民混淆,更不致被人阻塞。所以李自成進北京後,出身舉人的宰相牛金星,為了顯示自己非同一般農民首領,不但廣用“大轎門棍”,出行時侍衛隨行,前呼後擁,而且要在“灑金扇上貼內閣字樣”。而《儒林外史》所記的“縣令賞梅”故事,更是把愛擺派頭、俗不可耐、卻又常想附庸風雅的昏官挖苦得入木三分。故事說,有個縣令忽發“雅興”,想去賞梅,可又怕別人不知道,埋沒了自己的“身份”,於是像辦公事一樣擺齊儀仗,鳴鑼開道,前呼後擁地出郊賞梅。有人寫打油詩諷刺說:“紅帽哼兮黑帽嗬,風流太守看梅花。梅花低首開言道:小的梅花接老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