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名正言順說正名(3 / 3)

在中國古代,由於皇位是世襲的,於是以皇帝為本位推而及其親屬,也都有尊稱。皇帝的祖母被稱為“太皇太後”,《漢書·外戚傳》:“漢興,因秦之稱,祖母稱太皇太後。”或簡稱“太皇”,《史記·申公傳》:“太皇竇太後好老子言,不說儒術。”皇帝父被尊稱為“太上皇”。如秦始皇稱帝後,曾追尊其父莊襄王為太上皇。漢高祖劉邦得天下後,曾五次回家朝見其父太公,有謀士進諫太公說這樣做有損劉邦做皇帝的威儀,太公請求計謀,謀士教太公在劉邦下次朝見他時,手拿掃帚站在門口迎接,劉邦見狀大驚失色,太公扶起劉邦,告訴他皇帝要以國體為重等,劉邦於是尊稱其父為“太上皇”。按顏師古的解釋,“太上,極尊之稱也;皇,君也。天子之父,故號曰皇,不預治國故不言帝色。”此後曆代皇帝傳位於太子,也自稱太上皇。皇帝之母被尊稱為“皇太後”或“國母”。《漢書·外戚傳序》:“漢興,因秦之稱號,帝母稱皇太後。”《南史·孝武王皇後傳》:“廢帝即位,尊曰皇太後,宮曰永訓。”此後曆代都基本上因習不改。皇帝的正妻被尊稱為“皇後”、“女君”、“女主”、“中宮”、“椒房”或“後”。“皇後”原指西周時的君主。《尚書·顧命》:“皇後憑玉幾。”蔡傳:“皇,大也;後,君也。言大君成王力疾親憑玉幾。”秦以後則成為皇帝正妻的尊稱,簡稱為後。《史記·文帝本紀》說:“元年(前179)三月,有司請立皇後。薄太後曰:‘諸侯皆同姓,立太子母為皇後’。”而皇帝的妾又有貴妃、淑妃、貴嬪、德妃、賢妃、麗妃、惠妃、華妃、昭儀、婕妤,娥、容華、美人、貴人、才人、淑媛等等稱號,而這些稱號又往往就是她們本人的名分、爵位的代名詞。皇帝的兒子,如被指定為皇位的合法繼承人,則被尊稱為“皇太子”、“東宮”等。其他諸子則被統稱為“皇子”、“阿哥”、“殿下”等。皇帝的女兒一般要被尊稱為“公主”等。除此而外,所有與皇帝有姻親、血緣關係的人物,都會得到類似於王、公、“國舅”、“長公主”、“大長公主”、“駙馬”、“國婿”等等一類尊稱。而由皇帝任命的各級各類官吏們,也都有“塚宰”、“宰輔”、“百揆”、“閣老”、“使相”、“中堂”、“府主”、“總戎”、“鎮台”、“協台”、“明府”、“明廷”、“父母官”、“老父”等等尊稱。這些尊稱所要遵循的原則,就是要在全社會形成一種“貴有常尊,賤有等威”的等級次序。

對此,賈誼在那篇被毛澤東稱之為“西漢一代最好的政論”的《治安策》中,曾作了形象的描述:“人主之尊譬如堂,群臣如陛,眾庶如地。故陛九級上,廉遠地,則堂高;陛無級,廉近地,則堂卑。高者難攀,卑者易陵,理勢然也。故古者聖王製為等列,內有公、卿、大夫、士,外有公、侯、伯、子、男,然後有官師小吏,延及庶人,等級分明,而天子加焉,故其尊不可及也。”

在此,賈誼認為,君臣上下等級之形成,“此非天之所為,人之所設也。”以此而“令君君臣臣上下有差”。帝王之尊猶如殿堂,君臣好比台階,而一般庶民百姓就好比地。台階層次越多,就距離地麵越遠,殿堂於是越顯得高偉。反之如若沒有台階,殿堂就會靠近地麵,則其勢必低卑。而“高者難攀,卑者易陵,理勢然也”,於是帝王“製為等列”,以“尊不可及”。這與蔡邕在《獨斷》中對“陛下”的解釋如出一轍。蔡邕解釋說:“陛下者,陛,階也,所由升堂也。天子必有近臣,執兵陳於陛側,以戒不虞。謂之陛下者,群臣與天子言,不敢指斥天子,故呼在陛下者而告之,因卑達尊之意也。”

1.3 董仲舒則更通過用音訓解釋禮製專名,去迎合封建統治的需要。如他在《春秋繁露·深察名號》篇中提出,深察名號的根本在“君”、“王”二字。如“王”,他說:“王者皇也,王者方也,王者匡也,王者黃也,王者往也。是故王意不普大而皇,則道不能正直而方;道不能正直而方,則德不能匡運周遍;德不能匡運周遍,則美不能黃;美不能黃,則四方不能往;四方不能往,則不全於王。”在此基礎上,他解釋“君”時又說:“君者權也,君者溫也,君者群也。是故君意不比於元,則動而失本;動而失本,則所為不立;所為不立,則不效於原;不效於原,則自委舍;自委舍,則化不行。用權於變,則失中適之宜;失中適之宜,則道不平,德不溫;道不平,德不溫,則眾不親安;眾不親安,則離散不群;離散不群,則不全於君。”在此,董仲舒不但把辨明名號,看做統治者建立統治的基礎,治國安邦的根本,而且通過隨心所欲地解釋“君”、“王”二字,把封建統治權進行了神化,把“君權”、“王權”看做是“天命”的體現。“君”、“王”是代天行令,這兩者的“名號”如能正,那麼人就可上承“天命”,下繼“地運”,安定團結。反之,則會逆天命,犯天意,國家分崩離析,人民災難深重。這樣,不但為封建君權唱了讚歌,更把“正名節”的作用提得至高無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