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藝術收藏,從來不會“審美疲勞”(3 / 3)

剛開始,中國雕塑家的作品價格都比較低,當王中軍第一次在向京的工作室看到她的雕塑作品,一下子就買下了二三十件,平均價格才1萬元左右。而後來,向京的作品升值到幾十萬。

在王中軍的辦公室裏,除了少數幾幅油畫外,絕大多數是銅雕,窗台上、櫃子上、桌子上、茶幾上全是。他講起這些雕塑說:“前段我在嘉德拍賣行賣掉了三件雕像,一個71.5萬、一個56萬、一個24萬,這都是我幾年前買的,當時每個才花了6萬。”

出國的時候,王中軍非常愛逛古董店,他家的客廳茶幾上擺放著一個馬雕,是1817年法國凱旋門大賽的冠軍馬的雕塑,是他在法國的一個古董店裏發現的。有一年,王中軍在一個法國古堡裏看中了一批歐洲古典風格家具,花了4萬英鎊把20多件路易十七時期的家具裝滿了一個集裝箱托運回了北京。

王中軍總是會麵對來訪的朋友,饒有興致地講起每一件雕塑獨有的藝術感覺,他會指著一尊雕像,仔細地介紹:“你看看這尊雕像的感覺,很像石雕吧,但它是銅雕,是我國一位很有名的雕塑家的作品。”

現在,每年的春秋拍賣會,都會讓王中軍覺得興奮,就好像獵人捕獵一般激發著他的滿足感和征服欲。一般到了11、12月份的時候,他的興趣愛好完全是在藝術品收藏上,所有的拍賣會預展幾乎都會去欣賞。他喜歡在這段時間與藏家之間進行相互交流、討論,即使有的收藏家隻花了10萬元買來的作品,王中軍會花300萬元從他手裏買走。

從買到賣,王中軍對自己的收藏似乎也有了另外一種認識,體會到藏品流通的樂趣。這種樂趣更多的是對自己眼光的一種肯定,這讓收藏又多了一層樂趣。開始收藏藝術品之後,王中軍感到再也沒有比藝術品更貴的東西了,“也隻有在收藏麵前,我感覺到自己再有錢也還是個窮人”。他從收藏中體悟到對財富的看法,他認為,擁有財富固然重要,但去追求創造更大的財富才是目標,“因為錢永遠不夠花,總會有新項目需要投入,自己的開銷也永遠不夠,油畫可以買500萬元的,也可以買5000萬元的,而且參加公益活動也永無止境,近幾年凡是認識的朋友牽頭的公益活動,我百分百去參加,無論是環保還是教育。我生日那天,由首創劉曉光牽頭,大家一呼百應,每人捐出100萬元建立治理沙塵暴基金,當天就是4000萬元資金到位。每個人再去召集,很快滿100人就能募集到一個億的資金”。

作為一位收藏家,王中軍並沒有去追逐藝術藏品中蘊涵的價值暴利,反而對目前國內藝術界透露出來的問題有著鞭辟入裏的分析和清醒的認識。

在他眼中,既然是收藏就應該買自己喜歡的東西:“我崇拜他們的繪畫能力,這麼多年來我堅持自己的繪畫表現方式,而不是跟風,如果在收藏中一味跟風,還不如去買藝術基金,畫都不必看。”藝術市場“泡沫肯定有,既然是泡沫外邊吹,沒有破之前誰都覺得會有機會”。王中軍直言不諱地道出了自己的判斷:“從十多年前有市場,艾軒、陳逸飛、何多苓等都在10萬左右,幾乎流通了十多年沒有漲價。突然一下變成了200萬、300萬,把前10年的東西都漲了,未來還會再漲十倍嗎?不會。”

在今天的中國,藝術品的增值,超過了所有藏家的想象。短短七八年間,整個中國藝術市場、經濟和生活品質都在迅速地發展。富人階層的購買力也在越來越強,同樣一個藝術家的作品,8年前,4萬就可以買到,而今天卻要200萬、300萬。藝術家沒變,是投資者們使藝術品增值百倍。藝術品的收藏和投資,是王中軍的日常生活。

和雕塑一樣,王中軍還十分熱衷古董家具的收藏。他甚至不覺得這是收藏,而是因為自己喜歡,家裏比較大,也需要這種氛圍。這正是他非常可愛的地方,像個貪心的孩子,要在自己的房間裏擺滿心愛的玩具,而不是計算著每件藏品能賺多少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