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 穩中求勝,打有把握的仗(3 / 3)

有些投資項目完全是為了賺錢,贏利的目標非常強烈。但同時,華誼還有另一個重要目的,就是打造品牌,因此是否能夠通過一個項目創建品牌,或者培養新導演,等等,都會最終影響到對劇本的決策。有些像《可可西裏》這樣的電影,當時是陸川的第二部電影,拍攝這部電影首先是給他一個良好的發展平台,其次這部電影是公益性質的,華誼決定不去考慮贏利的問題,而是先樹立一個品牌,一個導演的品牌。但電影發行後,結果發現它也並沒有虧損。

華誼對各投資項目的決策過程,最為核心的是看該項目與市場的契合度。

拍電影,說白了就是和市場在打交道。拍什麼樣的電影,實際上看市場需要什麼樣的電影,以市場作為電影商業價值的判斷。盡管對於一部電影的價值判斷很難量化,但還是能夠找到一些規律,對於一部影片的商業價值的判斷,王中軍很自信,也有自己的套路。他說,有的時候僅僅隻是一個念頭就會覺得這個戲肯定可以拍。電影《手機》就是一個很典型的例子,“當時一聽他們講的一個初步的創意,我就覺得肯定可以拍。首先從題材上可以判斷它是都市現代片,投資不會太大,投資成本我心裏有數,兩三千萬甚至1500萬就可以拍。而且在中國,手機的普及率已經很高,圍繞手機展開的故事應該很有吸引力”。事實證明他的決策是正確的。

決策項目時,王中軍並不認為一定要投入大項目。在王中軍看來,對於電影公司來說,所謂大片、中片、類型片隻是被觀眾和市場叫出來的,實際上每一部影片都是一部獨立的作品。比如《李米的猜想》,雖然隻有幾百萬的投入,不算大片,但票房收入也不錯,但與2008年的其他影片——《集結號》、《功夫之王》、《非誠勿擾》相比,它就似乎被埋沒了。

王中軍認為,華誼的成功得益於對市場的敏銳判斷以及充分調研,電影不在於做大,或是迎來巨額的投資,而關鍵在於去做市場真正需要的影片。

如今華誼的發展,已經不再為資金的來源發愁,公司良好的運營自然會吸引更多的資金注入,但對於投資的加大,華誼反而更加謹慎了。

一部戲即使參與投資的錢少,也需要幾千萬,所以說在華誼,財務安全非常重要。因為華誼每年有4~5部電影的投資,有400集電視劇的投資,還有7~8張的唱片要出,所以資金數額巨大,需要良好的管理。另外,在華誼作決策時,首先要確保沒有資金風險,財務能夠調動資金,資金鏈不會斷裂。

王中軍說到投資風險問題時,他非常認真:“我們不會為爭一個麵子去投一部電影,而使資金鏈出現安全問題,這大概就是我們電影決策的樣子。”

比如說,境外發行是這兩年華誼開始介入的一項業務,原來華誼兄弟發行基本上借助於合作夥伴,像電影《手機》、《大腕》、《天地英雄》,主要是借助於美國哥倫比亞,如幾部文藝片《可可西裏》、《卡拉是條狗》、《尋槍》這樣的電影基本上是在拍攝之前就在境外一把賣掉。《尋槍》和《可可西裏》大概都賣了100萬美元,基本是做了一個保底,五五分賬。後來華誼轉向與香港公司合作,合作非常愉快,因為華誼的成本控製非常好。像電影《天下無賊》、《夜宴》,基本上東南亞地區的發行權都是獨家賣斷給寰亞公司,在大陸是華誼兄弟獨家,有些公眾地區是兩家聯合發行,像這樣分割版權,要求這部戲在開拍的時候,基本上成本計算得非常清楚。

對國內市場的形勢判斷也好,與香港以及國外市場的聯合發行也好,華誼始終把投資成本“算計”得相當清楚。對華誼來說,贏利才能證明一個公司的實力。王中軍談起電影的經營,他說自己沒有什麼高明的經驗,“賣電影跟賣白菜沒什麼區別”,他用這樣一句話概括了電影銷售的全部。

但這句大實話說出了電影經營的實質,那就是在計算完各方麵的投入後設置一定的利潤空間,然後賣給各個批發商。市場很重要,而麵對市場之前,資金安全更為重要,滴水不漏,精打細算。

在媒體和娛樂圈,流傳著這樣一個趣聞:籌拍《大腕》時,女一號的候選人有張曼玉、劉嘉玲和關之琳等,條件相當。王中軍問導演,誰的資產最豐厚啊?回答是關之琳。從影多年,她一直沒有間斷廣告拍攝和房地產、金融等多項投資,故私有資產在香港女星裏屈指可數。最後敲定《大腕》女一號由關之琳飾演,理由是王中軍認為她最有理由不要高片酬。雖然王中軍認為這裏笑話的成分很多,但其嚴格控製成本的做法,的確在圈內影響甚廣。

電影屬於資金密集型產業,華誼兄弟正是了解到這一點,他們懂得通過持續融資支持公司的擴張,在電影拍攝上也采用了多種融資手段,不僅減少了拍片時的自有資金投入,加快了資金周轉率,也分散了影片票房的風險。與此同時,通過與外部金融機構的合作,華誼兄弟也將嚴格的財務製度引入了製片資金的管理上,從而降低了成本風險,提升了資金的使用效率。

正是利用了這些有效的投資法則,讓王中軍和華誼在高風險的影視行業中泰然航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