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兵突擊》是劇集與明星互相成就的典型例子,於華誼,則是電視劇與藝人經紀兩大板塊良性互動的一個縮影。而王寶強、段奕宏等一批演員通過這兩部戲被打造成為明星,這是華誼兄弟這條成熟的影視劇製作流水線上所造就的產物,其中雖然不乏零星的幸運因素,但這也是影視劇製作業高度產業化、規模化後的必然結果。
當然,任何體係和模式其自身都存在著弊端和問題,華誼兄弟經紀與電視劇兩個板塊資源整合過程中,也存在一些問題。一是由於市場的自然規律,造成藝人經紀和電視劇製作發展步調的不一致所產生的矛盾;二是雙方在市場中擔任角色的不同,對市場的見解和定位存在差異。
華誼兄弟電視劇事業部副總葛衛東表示:“因為演了公司的戲,藝人紅了,經紀公司再給他選擇戲和角色時,各方麵的要求都提高了,有些公司的戲可能不夠要求,或跟藝人的定位衝突,他就不會演這部戲,而去接別的戲;另一方麵,電視劇製作公司要將利益最大化,並控製市場風險。所以要在市場風險和藝人潛力之間找一個平衡點,製片人根據故事和角色要求選擇合適的演員,可能給新人更多的機會,讓他們有自己的發揮空間。”
對於資源整合中所存在的問題,華誼兄弟老總王中軍認為,這是商品市場的自然規律,是問題,同時也是機會。“對某一部戲或項目來說可能影響很大,但可以換一個角度想,這對華誼兄弟整體其實是好事。我們有很強的約束力,一直貫徹以強帶弱、老帶新的運作模式,來消化經紀公司各個檔的藝人,這是一個很科學的模式。比如,王寶強在《士兵突擊》挑大梁紅了,後來的《我的團長我的團》就用段奕宏挑大梁,他紅了,之後的戲可能會再選擇別人來演。用一個一線帶幾個二線,一個有名的帶幾個新人,甚至是用一個大戲托幾個新人,一年下來每個藝人都有提升,沒有掉隊的、落下的。”
無論《士兵突擊》這部劇集在經營上的經濟效益如何,由它掀起的社會討論,帶給整個社會新鮮積極的生存態度。由“許三多”形象引發出來的“不拋棄、不放棄”的口號,延伸至工作態度以及人生選擇上,成為時代思想的印記。這真的不隻是一部電視劇,它是哲學、是人生,是我們成長的曆史。每一位觀眾都能在許三多身上找到自己的一些影子。許三多像是兩個人,可根子裏的他還是讓你佩服、讓你回味,甚至是他的“傻”,也足以讓你去喜歡。你會覺得:一部好的電視劇,能教會你怎樣做人!從這一點來說,華誼投資的《士兵突擊》已經獲得了最大的成功。
投資《我的團長我的團》
第15屆上海電視節於2009年6月8日到12日在上海舉行。在電視劇單元,華誼兄弟的劇集和演員在五項提名中均榜上有名,其中《我的團長我的團》獲四項提名,成為得獎熱門,旗下藝人段奕宏憑借《我的團長我的團》躋身於最佳男演員的爭奪之列。這樣的氣勢再次讓在電視劇領域尚屬新軍的華誼兄弟成為焦點。
然而在五項提名的背後,折射出的是華誼集團軍作戰的威力。華誼兄弟的產業結構和他的運營模式一向被業內看好,但實際運行的成果怎樣,一直是懸念,此次“白玉蘭”提名雖不能說是一次全麵的肯定,但產業鏈之間的良性互動所產生的威力已初步顯現。
王中軍接受采訪時曾說過:“如果《士兵》之後放三年再拍《團長》,就沒有這個勁。”這真是一語道破玄機,《我的團長我的團》之所以有如此高漲的人氣,關鍵在於“趁熱打鐵”。
齊刷刷的《士兵突擊》原班人馬將《士兵》的人氣完美地延續給《團長》,讓《團長》先天就具備了優越感,再加上後天被賦予的大片氣質,《團長》的紅是水到渠成。本屆“白玉蘭”《團長》獲最佳電視劇、最佳導演、最佳編劇、最佳男演員四項提名,也是眾望所歸。
在世界經濟大衰退的經濟形勢籠罩下,娛樂產業也同樣在受著衝擊,競爭日趨白熱化。不過,在逆流中,華誼兄弟卻在眾多民營娛樂公司中顯示著風卷殘雲的霸勢,叱吒娛樂業。很多人不禁要問,華誼兄弟的淩波微步如何能如此瀟灑,進退自如?是天時地利人和,還是機緣至此?這背後醞釀著哪些更大的風暴?
在新浪娛樂頻道的采訪中,王中磊認為2009年的華誼電視劇確實有很大的成果,這些成績還是累積的,有運氣的成分,但更多的還是腳踏實地做了一些作品出來。華誼確實是在各種資源上對電視劇給予了很大的傾注,這個可能跟一些公司過於追求一部戲的成功或者市場、銷售的業績有點區別。在談到麵對2009年金融危機,華誼兄弟在電視劇方麵製定的應對措施時,王中磊提到對於電視劇成本的控製以及對電視劇劇本在選材上的嚴格把關。
《我的團長我的團》可以說是華誼旗下的天意影視公司聯手導演康洪雷打造的一部力作。該劇在拍攝期間不斷出現意外,在即將播出之時又相繼引發出網絡與多家電視台的競播事件,有媒體這樣評論:“這是一個戰火紛飛的抗戰故事,這還是一部引起各家電視台‘戰火紛飛’的影視作品。”
而且,《團長》呈現出一種獨特的影響力,清華大學教授,新聞與傳播學院副院長兼影視傳播研究中心主任尹鴻表示:“在中國電視劇總體上由於製作對收視率貢獻極小,使得中國電視製作人大多不把精力花在製作上,因為大家覺得把故事講好就可以了,製作不要求多精美。很多製作人不像吳總這樣,敢在製作上花錢。我見過很多製作公司的老總,大家都放棄製作,這就是為什麼中國電視劇拿到國際上很難評獎。當然這跟中國電視劇環境有關,全球電視劇都是稀缺性供給,看一集要等一周,而中國是飽和性供給。《我的團長我的團》在製作上樹立了一個標杆。”
這部戲存在爭議,但也正是因為爭議才會在創作上以及在營銷模式上,存在成為經典案例分析的價值。天意影視有限公司總經理吳毅表示:“2009年《團長》的出現,一定在中國電視劇史上留有一筆,無論創作領域,還是營銷領域都繞不過去。”
華誼公司的工作室模式給電視劇創作帶來了很大的改變,使電視劇規模化生產成為可能,資源實力也比較好,又不會挑戰市場容量。王中軍在提到天意影視的時候,說的是“吳毅和康洪雷工作室”。這種工作室的模式也得到了專家的認可,同時對於熟悉藝術創作、精通市場營銷的吳毅和康洪雷來說,是一種非常可行的創作模式。
一位觀眾在自己的博客中寫道:“《我的團長我的團》,這注定將是一部銘記在2009年的大戲。不僅僅是因為它掀起了熒屏一輪又一輪的戰爭,不僅僅是因為它成為無數人議論的話題,不僅僅是因為它賣出了100萬一集的天價,更不僅僅是因為他們是《士兵突擊》的原班人馬。最重要的是,故事裏這一群男人,是如此的讓我們感動,如此的讓我們心疼……”
由此我們可以看到,《團長》再次證明了華誼兄弟在電視劇領域的卓越成就,《士兵突擊》等劇為康洪雷積累了良好的口碑,《團長》順利營銷,在播出之初已為製作公司賺到了1400萬,康導也以此一雪作品“叫好不叫座”的“前恥”。
由此,電視劇製作再也不是華誼發展的軟肋了,華誼的電視劇創作反而在電視劇市場、在社會範圍內成為一種流行文化。華誼在電視劇領域的名聲徹底打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