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我的團長我的團”(2 / 2)

一度失意的王中磊最終在哥哥王中軍的勸說下加入了他的廣告公司。從此,兄弟二人踏上了漫長而又艱辛的創業曆程。

騎自行車上班的老板

1994年5月16日,華誼兄弟廣告公司在國際飯店熱熱鬧鬧地開張了。

開公司,這頭兒得開好。“不鳴則已,一鳴衝天”,王中軍覺得這派頭不能小了,名聲得打出去,那客戶才能找上門。

當時,王中軍的公司裏招了30多個人,初步計算,減去房租,他帶回的10萬美元隻夠發半年的工資。他們的辦公場所是國際飯店,租了一個套房,每次開會時,窗台上就坐滿一圈人。房租肯定是不小的一筆開銷。即使這樣,王中軍在公司的開業宣傳上也毫不吝嗇,一出手就在《北京晚報》刊登了通欄廣告。

既然開業,大好事,自然少不了一番慶祝。王中軍的做法更加獨特,和員工一起開了一個西式Party,還叫了Pizza,並且買了紅酒,這可是相當新潮的做法。衝著這些,員工們覺得這老板確實不一般,見識廣,頓時信心增強了很多倍,幹勁十足。

觥籌交錯之後,就到了見真功夫的時候。門麵工程王中軍做足了,是到動真格吃苦的時候,王中軍更是絲毫都不含糊。

任何企業的起步階段都會有一個困難的時期,王中軍的廣告公司也不例外。就看著錢嘩嘩地往外出,沒進的地兒。職工那邊不能省,王中軍就從自己身上下工夫。為了節省開支,每天早上,王中軍騎著自行車到地鐵口,鎖好車,然後坐地鐵,到建國門下車,再去公司。

每天,員工都會看到王中軍精神抖擻地來上班,誰也不會想到老板其實是騎自行車來的,儼然是和他們一樣的打工仔。至今回想起來,王中軍都覺得有些滑稽。

此外,公司成立後,王中軍還親自上陣當老師,把員工們培訓了一個星期,培訓之後公司開始運轉。

在理想的巨人麵前,任何困難都會變得渺小。王中軍立誌要將自己的公司辦成中國最好的廣告公司。有了信念的支持,再難王中軍都決定堅持下去。沒過多久,王中軍就為公司找到了賺錢的門路。

“吃在北京”

一個新建立的廣告公司在沒有客戶,沒有業績,沒有名氣的情況下,該如何發展?王中軍心裏也沒底。但王中軍骨子裏的藝術細胞使得他並不急於去尋找什麼捷徑,跟著感覺走,指不定哪天就可以發現好的發展機會。

事實上,公司初期的業務還真是王中軍一時的想法所得。

在美國給餐館送外賣的時候,王中軍經常會看到類似“Menu in New York”的一些冊子,上麵會羅列一些當地的美食之類的內容,看起來很方便也很有用。忽然有一天,王中軍想到:公司何不做一份這樣的小雜誌呢?然後,王中軍就派人去調查,當時的北京像這種風格和用途的小冊子還真沒有。王中軍當即決定,公司就從做餐飲類小雜誌開始,也就是後來的“Menu in Beijing”。

公司上下就開始收集餐飲類的廣告,合集成《吃在北京》之類的冊子。為了打開銷售渠道和方便客戶使用,王中軍把這份雜誌定位為直遞形式,雜誌都直接郵寄到駐華機構、外資企業和三星級以上的高級公寓。一開始,生意做得還差強人意,一頁廣告幾千元人民幣,算是小打小鬧能維持公司的基本運轉。但沒有過多久,餐館嚐到了甜頭,竟然加大了廣告投入,王中軍取得了勝利,這種小冊子讓王中軍賺了近100萬,而且發展勢頭似乎越來越好。

突然,王中軍有一天對員工說:“不做了。”在一片驚訝聲中,王中軍高調宣布他的宏偉計劃:搞定中國銀行,爭取做一單億元大生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