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一精明反被精明誤(1 / 3)

精明人,精於打算,往往腦瓜靈,嘴也靈,能說會道,人前人後顯擺,事事想占先,好占便宜,“憑什麼讓我吃虧了?”是這類人的口頭禪。耍小聰明,搞小動作,撥弄是非,是這類人的特長。精明人往往才華外露,鋒芒畢露,好鬥,喜怒形於色。他們一般自我感覺良好,時有才高八鬥,懷才不遇的衝動,容易患得患失,情緒波動很大,因此,他們在很多時候,卻因為精明而自討苦吃,到頭來,吃虧的還是他們自己。這類人幾乎隨處可見,他們是生活中活躍的一群。

◇自作聰明食苦果

誰都希望自己是一個非常聰明的人。絕大多數人也都希望能夠在眾人麵前表現出自己的聰明才智,從而得到人們的認可。可是事實上,世上真正意義上的聰明人幾乎是沒有的,而本不聰明卻要自作聰明的人,卻是隨處可見,比比皆是。一則笑話說:有個人,天天閑得無聊,抓了幾粒稻子吃起來,覺得又紮嘴、又苦澀。他想:如果把稻子去掉皮殼,再煮熟就是非常好吃的米飯;如把煮熟的米種到地裏,將來收獲時不更好吃了嗎?於是,他煮了一鍋米飯,撒到地裏。結果可想而知,這便是自作聰明的結果。

三國時期,楊修在曹操手下任主簿,起初曹操很重用他,楊修卻處處耍小聰明。例如有一次有人送給曹操一盒奶酪,曹操吃了一些,就又蓋好,並在蓋上寫了一個“合”字,大家都不明白這是什麼含義,楊修見了,就拿起匙子和大家分吃,並說:“這‘合’字是叫一人吃一口啊!”還有一次,建造相府,造好大門後曹操親來察看了一下,沒說話,隻在門上寫了一個“活”字就走了。楊修一見,就令工人把門改窄。別人問為什麼,他說門中加個“活”字不是“闊”嗎,丞相是嫌門太大了。這樣一來,曹操就討厭楊修每次都猜出自己的心意了。

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劉備進軍定軍山,他的大將黃忠殺死了曹操的大將夏侯淵,曹操親自率軍到漢中來和劉備決戰,但戰事不利,前進則困難重重,撤退又怕被人恥笑。一天晚上,護軍來請示夜間的口令,曹操正在喝雞湯,就順便說了“雞肋”,楊修聽到以後,便不等上級命令,教隨從軍士收拾行裝,準備撤退,影響了軍心。曹操知道以後,他還辯解說:“魏王傳下的口令是‘雞肋’,可雞肋這東西,棄之可惜,食之無味,正和我們現在的處境一樣,進不能勝,退恐人笑,久駐無益,不如早歸,所以才先準備起來,以免到時慌亂。”曹操一聽,大怒道:“你小子怎敢造謠亂我軍心!”於是喝令刀斧手,推出斬首,並把首級懸掛在轅門之外,警戒三軍。

對於曹操斬楊修,一般人們會認為是曹操心眼小,借機殺人。其實關鍵是楊修聰明過頭。世上有真聰明與假聰明之分。可惜的是有些人屬於假聰明,卻並不自知,其結果可想而知。楊修就是這樣,經常不看場合,無視別人的好惡,隻管賣弄自己的小聰明。結果自然越來越遭人討厭和憎恨,為自己招來了殺身之禍。雖然曹操事後不久果真退了兵,但平心而論,楊修之死也確實罪有應得。試想兩軍對壘,是何等重大之事,怎麼能根據一個口令,就賣弄自己的小聰明,隨便行動呢?即使真的撤軍,也要用正麵的語言和行為來表達,不然會軍心大亂。而軍心是軍隊的命根。這是最起碼的軍事常識,但楊修違背了,豈不是自尋死路?

在我們的人生曆程中,不難看到類似的情形。每個人都想表現得很聰明,但如果一個人老耍小聰明就成了一種愚蠢。建議你在麵對人生際遇時,切勿自作聰明,而要學學糊塗。所以,充分地認識自己,明確自己的能力,麵對問題冷靜判斷,量力而行,這才是聰明人應該做的。如果你真的想表現得比其他人更聰明一些,那麼你就應該對自己有一個自知之明,沒有必要總是要向他人強調自己的聰明,更沒有必要利用所有可利用的以及不可利用的機會向眾人表現你的聰明。

曾國藩是一個精明的人,他弟弟曾國荃也是一個精明的人,他們就因為精明吃過不少虧。

對於讀書人,曾國藩還能以誠相待。他說:“人以偽來,我以誠往,久之則偽者亦共趨於誠矣。”但是對於官場的交接,他們兄弟倆卻不堪應付。他們懂得人情世故,但又懷著一肚子的不合時宜,既不能硬,又不能軟,所以到處碰壁。這是很自然的,你對人誠懇,人也對你誠懇;你對人詭秘,人也對你詭秘;你對人一肚子不合時宜,人也會對你一肚子不合時宜。

而曾國藩的朋友迪安有一個優點,就是全然不懂人情世故,雖然他也有一肚子的不合時宜的話,但他卻一味渾含,永不顯露,所以他能悠然自得、安然無恙。而曾國藩兄弟卻時時顯露,總喜歡議論和表現,處處顯露精明,其實就是處處不精明。曾國藩提醒曾國荃說:“這終究不是載福之道,很可能會給我們帶來災難。”

到了後來,曾國藩似乎有所領悟,他在給湖北巡撫胡林翼的信中寫道:“惟忘機可以消眾機,惟懵懂可以祓(消除)不祥。”但很遺憾,他未能身體力行。

所以,為學不可不精,為人不可太精,還是糊塗一點兒的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