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成功不能複製(1 / 3)

俗話說,經驗大於學問。對於成功經驗,長於理論而短於實踐的大學生應當更加看重。然而,李嘉誠畢竟隻有一個,首富也隻代表某階段的財力水平。你必須抓住成功中最核心的東西,結合自身的特點,把自己塑造成一個具有成功特質的人,才能取得屬於自己的成功。因為,經驗無法照搬,成功不能複製。

建議一:必須爭分奪秒地去搶學問

科技世界深如海,當你懂得一門技藝,並引以為榮,便愈知道它深如海,而我根本未到深如海的境界。我隻知道別人走快我們幾十年,我們現在才起步追,有很多東西要學習。所以,我們必須爭分奪秒地去搶學問。

有不少同學,總是希望靠著運氣,尋找到若幹個機會,就此功成名就。當然,機會總會有的。當機會來臨之時,我們便可以在眾多競爭者中奪取機會,進而發展我們的事業。但機會是等它從天而降,還是憑借我們自身的努力、自身的表現去爭取呢?純粹的機會主義者往往從來沒有想過要用知識去武裝頭腦,而是蹲在樹樁旁等著兔子來撞,順手撿個便宜。李嘉誠一直認為:機會是有的,關鍵是看你有沒有實力去把握。

我們不妨這樣設想:假如一個老板,手下有兩位員工。一個熱愛學習,喜歡向別人請教疑難問題,不斷提高自己的能力,而另一個卻自以為了不起,厭惡學習,不思進取,以為自己的頭腦已經是一個“百寶囊”了,不需要再去學習其他的知識。如果有個升職的機會,可以斷定:那位老板一定會提升那位勤學好問的員工。隻有熱愛學習的人,才能有更多的機會。

曾經有個大學生問李嘉誠,“今天你擁有如此巨大的王國,靠的是什麼?”

李嘉誠毫不猶豫告訴他,“靠學習,不斷地學習!”

在知識經濟時代,如果你有資金,但是缺乏知識,沒有最新的訊息,無論何種行業,你失敗的可能性都較大;但若你有知識,沒有資金的話,小小的付出也能夠有回報,並且很可能達到成功。現在跟數十年前比,知識和資金在通往成功路上所起的作用完全不同。

我們要把握機會,就不能與時代脫節,也不可以裹足不前。21世紀的競爭,是知識的競爭。時代的車輪不斷地在滾滾前轉,競爭日趨激烈,要在千百萬人當中脫穎而出,成為出類拔萃的一類人物,是件不易的事。作為學生,一個不可缺少的條件就是:不斷學習、不斷進步、不斷創新。一個人倘若沒有正確的學習觀,不能夠做到與時俱進,那他的事業也就不會成功。

前些年,曾經有些人認為:讀書無關緊要,一生沒有讀過多少書的人,同樣能幹大事業。這種觀點顯然是不對的。現今社會,畢竟許多事物都需要足夠的知識和較高的文化水平才可以應對。

李嘉誠自始至終都認為,知識是充實個人頭腦的最佳“補品”。他的父親是一位教師,在家庭環境的影響下,他自幼就認識到學習的重要性。父親去世後,為了家計,李嘉誠隻好走上社會工作,不能繼續上學,但他還充分利用業餘時間買書、買報,常常讀到更深夜半,以此來充實自己。因為時間太重要了,時間就是生命!

搶學問需要勤於向他人請教,學會虛心求問。書本上的知識固然可貴,但要想學到人生經驗、工作經驗以及技術經驗,那就需要向人學習,將知識一點一滴地積累起來,以備後用。

一個人如果隻是學習,而不去思考已學的東西,那將會迷惑而無所得。相反,一個人如果隻顧思考,朝思暮想,而不去用功學習,那將會精神疲倦而無所得。所以,學習離不開思考,思考同樣離不開學習,兩者相輔相成,不可分割。

學習是成功必經的過程。但如果僅僅是學習,不假思考的話,就會對書本中所講的知識茫然無知,或者隻不過是略知一二。做學問很多時候除了靠自己努力學習外,還要自己花費心思去不斷思考,將書本中的概念應用於現實當中,這正所謂理論聯係實際,如果要真正的學到知識,學到有用的知識,就需要思與學同時並進。

學習是做一切事情的基礎,青年學生將來要想在事業上有所建樹就必須從做學問開始,並且抓住一切時間去搶學問。搶到了學問,你也就等於搶到了將來把握機遇的資本。

建議二:知識本身不會直接引來財富

知識本身不會直接引來財富,除非你能有心地加以組織,並以實際的行動計劃來精心引導,才能達成累積財富的目標。

通常,知識有兩種:一是一般性的知識,二是專業知識。但不論一般性的知識為數有多龐大,種類如何繁多,在累積財富的過程中,卻往往隻有一小部分知識在適當的時候能有用處。大學裏的教授集各種基礎知識於一身,但大多數教授卻沒有多少財富,他們專精於傳授知識,但是將知識應用於實踐、並在實踐中變知識為財富則不是他們的特長。

知識是“潛在”的力量。一個大學生從學校和書本中學到的知識是其生存必備的文化素質,而文化素質隻是決定其在市場競爭中個人能力發展的一個因素。良好的文化素質是一個人接受、學習、精通和創新專業知識的基礎。

如果你想讓知識化為對應的財富的話,那麼之前你必須先取得相應的專業知識。

你需要哪一類專業知識?你人生的主要目標,你努力的方向,是幫你決定需要知識的重大成因。解決了這個問題,你的下一步,是要有正確的資訊,你就可以知道哪些知識更有實用性。

學習知識的時候,必須懂得加以組織和利用,並以務實的計劃達成確切目標。除非知識能針對某個值得努力的目標應用而獲益,否則知識本身是沒有價值的。

假如你想要多讀一點書,那麼你必須清楚的一點是,你尋求知識的目的何在?

每個行業的成功人士都不會停止學習與其行業、主要目標及生意相關的專業知識,一般說來,成就是讓人有機會學習取得實用知識的方法,如此而已。

很多大學生從學校畢業參加工作以後,又發現有必要再接受點訓練。這也是很多老板會優先考慮錄用專業知識紮實的畢業生的原因之一。這些老板自經驗中得知,胸懷大誌、願意割舍閑暇、花時間在專業知識上的人,內心非常喜歡他的專業,並會盡力將工作做到最好。他們的專業知識開啟了步步高升的坦途,一路上消除了許多障礙,並引發有辦法提攜他們的人拉他們一把的興趣。

我們不要幻想做一個全才,也不要有十八般武藝樣樣精通的野心,而是專注於學習和發展自己專業方麵的才能,並且充分利用這項才能。這樣,你比那些多才多藝的同學更容易集中精力。你不必經常擔心自己能否同時做好其他事。要取得成功,必須專心學好你的專業知識,這樣才有利於把知識轉化為財富。

有一個大學生打定主意研究法律,但在研究法律之前,他還要先做另外一件事情。世界上不知有多少年輕人被這種想法耽誤了!

對大多數人來說,精力正在白白地消耗掉,如同小水壩的裂縫裏流失的水一樣。注意力不集中、對瑣事過於關心、焦慮和猜疑等消極情緒都在消耗我們的精力。要學會把精力集中到關鍵事物上,就像讓水壩裏的水流集中到水輪機上成為動力,不讓它白白消耗。一個人在年輕時沒有學到精通的專業知識,就很難在任何事情上取得顯著的成功。當一個人試圖在同一時間去做過多的事情而又一事無成時,精力的浪費實在令人可惜。

建議三:把學曆轉化為能力

商場和戰場都需要兵家的謀略、戰士的勇敢、鬥士的堅毅、俠客的重義輕利和一諾千金,商業競爭可以說是名副其實的“商戰”。商戰,表麵上是商業競爭,實質是能力的較量,從製造、生產到經營直至占領市場,無不是人們智慧的結晶。而最有力的武器就是——把學曆轉化為能力。

有些學生認為:高學曆就相當於高能力,學曆高的人成功就會很容易。一旦他們擁有了高等學曆,成功也將會伴隨而至。這其實是一種錯誤的看法,學曆往往不能代表能力。

雖然說高學曆對你的事業成功會有所幫助,但真正的成功與高學曆之間並不完全相等。不要認為有較高的書本知識,就能順利走向成功的殿堂。有一部分大學生便是由於有這種想法,才高攀不成、低不願就,從而自毀前程。能夠進入高等學府深造,隻能證明你對書本知識掌握得較好,並不能說明你在社會上就一定能夠取得成就,這是兩個截然不同的概念。在學校裏麵學習成績好的人,未必能夠在商戰中運籌帷幄,尤其是那些讀死書、死讀書的“書癡”們。目前,在商場上誰也不能夠保證一個有碩士學曆的人能勝過一個初中生,也沒有人能夠保證一個科學家在商場上可以穩操勝券。

書本知識隻是你在潛意識裏的學問,如果要真正獲得書本以外的知識,往往需要向社會請教。一個人在學校所學的知識是有限的,很多知識需要在社會中汲取,通過實戰,將你的學識轉化為實際能力。

當今社會中,那些沒有高等學曆、白手起家最終成功的人士不勝枚舉,當中優秀的企業家群體更是令人矚目。現在同數十年前相比,知識和資金在通往成功道路上所起的作用完全不同。知識不僅包括課本內容,還包括社會經驗、文明程度、時代精神等整體要素。是否具有創造性和創造力,是判定一個人是否有能力的標準。

當然,說這些並不是在否定學曆的作用,更不是在否定書本知識的價值。而是說應當在學好課本知識的同時,多多涉足實踐,將之轉化為更有意義的實際能力,這樣才能取得成功。

建議四:信念讓人頂天立地

信念時時刻刻在影響著人的行為和命運,在決定著人的成功、健康和幸福。信念讓人頂天立地,如果你想成功,就必須擁有一個你必須成功的信念,讓它指引你走向人生的巔峰!

現實生活中我們也許聽說過,一位父親病危,但一息尚存,因為他在等待遠方正趕回來的兒子。當兒子趕到床前,淒楚地呼喚,父親會緩緩地掙開眼睛看兒子一眼,然後又緩緩地閉上雙眼,幽幽地飄然仙去……是什麼在支撐這位父親的生命?這是信念的力量——“一定要看兒子最後一眼”的信念在支撐著他。

當你擁有堅定的信念,就無疑給自己潛意識下了一道不容置疑的命令,有什麼樣的信念,就決定你有什麼樣的力量。一切的決定、思考、感受、行動都受控於某種力量,它就是我們的信念。

人的天性裏有一種傾向:自己有什麼樣的信念,個人就真的會成為什麼樣子。這句話的意思也就是說,如果你是一個有信念的人,你有信心克服困難,有信心處理問題,有獲得成功的信念,那麼,你身上的一切能力都會為你的信念去努力,你也就有可能成為你希望成為的那樣。但是,如果你沒有信念,你認為自己沒有能力去做這一切,那麼,你的一切能力也就會隨之而沉寂。

成功的人和失敗的人之間,有一個很大的區別:成功的人在事業尚未成功之時,心中便已經樹立了一個成功的信念。這種信念推動、激勵著他,便培養了他的積極性,增強了他必勝的信心,由此產生原動力,使他為了成功而加倍努力,到最終他成功的概率要比沒有這種信念的人高許多。

青年學生要想取得成功,就需要樹立一個目標。目標越遠大,積極性就會越強。樹立成功目標的首要條件就是要有成功的信念。有了這種信念,便會使你有較為明確的奮鬥目標。有了這種目標,就會早日邁向成功的殿堂。

任何一位成功的人,在自己創業過程中不管遇到多大的困難,在困難麵前,他都會毫不畏懼,因為他堅信:我一定能夠成功。這種自然流露出來的自信心,也正是源於其深藏心底的成功信念。為此,他不斷向前,不斷開拓,不斷創新,不斷追求成功,以成功為發展目標,成功的信念也激發了他的自信心。所以,即使遇到再大的困難,他的成功信念是決不會打消的。艱難險阻、不良環境隻會增強他的信心,而不會令他裹足不前。

總之,你如果渴望成功,希望畢業後能幹出一番大事業,首先就需要在內心有一個成功的信念。這個信念越大,你將來事業上的目標就會相應地越高越遠,將來便會取得更大的成就。如果不樹立成功的信念,不去設定宏偉的目標,在事業的旅途上,隻會茫無頭緒,不知所措。相應地,就會離成功之路更加遙遠。

建議五:要做事,先立誌

要做事,先立誌。遠大的誌向會給人以創造性的火花,使人更可能取得成就。我曆來最敬仰的是誌向遠大的人,其他人無法與他們相比……

遠大的誌向就是推動人們前進的夢想。隨著這夢想的實現,你會明白成功的要素是什麼。沒有不凡的誌向,人生就沒有瞄準和射擊的目標,就沒有更崇高的使命能給你希望。你決定人生追求什麼之後,你就作出了人生最重大的選擇。有了誌向,你就看清了自己想取得什麼成就,你就有一股無論順境逆境都勇往直前的衝勁。不凡的誌向使你能取得超越你自己能力的不凡的結果。

同學們都會有這樣的體會:當你確定隻走一公裏路的時候,在完成08公裏時,便會有可能感覺到累而鬆懈自己,以為反正快到了;但如果你要走10公裏路程,你便會作好思想準備和其他準備,調動各方麵的潛在力量,這樣走七八公裏,才可能會稍微放鬆一點。

一個人之所以不凡,首先是因為他誌向不凡。

所謂不凡的誌向,無非是要做大事,考慮更多的人、更多的事,在更大範圍裏解決更多的問題。比如做一個社會活動家或政治家,為人類和平繁榮而奮鬥;做一個大律師,為國家的法製文明而奮鬥;做一個企業家、億萬富翁;做一個有作為的行政長官……。因為你要解決大問題,你就得要有大本事,要有很多知識、技能,有時甚至要超越個人的得失,做出某些重大犧牲。在這一過程中,你逐漸變得有超乎常人的知識、能力,胸懷寬廣。人與人之間真正的差異在於有無誌向。堅其誌向,則可無往而不利。誌向之有無不僅造成成功與失敗的天壤之別,也是生命本身的關鍵。

沒有目標,一切的辛苦都得不到回報。整天忙忙碌碌卻什麼事也沒做好;承擔壓力但毫無成果;問題叢生而無從解決;認識的人很多但均無深交;有多種事項在進行但成效不彰;希望盡速達到目的卻始終在原地打轉……學習和生活都失去意義,所有的努力都屬徒勞。

正如空氣對生命一樣,誌向對於成功也有絕對的必要性。如果沒有空氣,沒有人能夠生存;如果沒有誌向,沒有人能夠成功。

當你研究那些已獲得成功的人物時,你會發現,他們每一個人都各有誌向,都已定出達到誌向的計劃,並且花費最大的心思和付出最大的努力來實現他們的誌向。

成功之道由自己的積極思維開始。與此緊密相聯係的,是戰勝失敗的決心。有了正確的積極的心態,你就能看到周圍的一切存在著無限的可能性與機會。漸漸地,你不但能獲得使自己更能幹的遠見,而且最終會有更加具體的、適合各個方麵的人生誌向。

如果誰以為隻有特殊重要人物才會擁有誌向,那他就永遠都無法逃離凡夫俗子的命運。

找到了生命的誌向,就好比是找到了開發自我潛能的工具,這是開發生命“礦脈”的關鍵。不論付出多少,隻要能發揮自己的潛力,就讓人體會到生命的意義和價值。為了登上生命的巔峰,何不大膽付出,盡情發揮?

成功是靠不凡的誌向與現實的行動相結合而一步一步實現的。在現實生活中,可能大多數大學生都有誌向,都有一個遠大的誌向和美好的願望,但為什麼有的學生後來能夠“夢想成真”,而有的人則隻能是“一枕黃粱”呢?

事實上,誌向是成功的前提,但它們並不能直接帶來成功,隻有付諸行動,付出辛勞,以堅韌不拔的精神去努力,才會帶給你最後的成功。這就像士兵打靶,隻樹起靶而不練習、隻瞄準而不射擊,就永遠成不了好槍手。要取得成功,你必須付出相應的代價。這種代價就是努力和勤奮。

建議六:給自己確定一個切實可行的目標

給自己確定一個切實可行的目標,是所有成就的出發點。大多數人之所以沒有成功,原因就在於他們從來都沒有給自己設定一個明確而合適的方向,並且也從來沒有踏出他們的第一步。

誌向有時候是籠統的,模糊不清的,它隻是一個遠景,需要一個明確具體的目標來幫你實現它。

許多同學常常會在假日早上醒來時,覺得今天沒有什麼重要事情急著做,於是東走走、西逛逛,就這樣糊裏糊塗過了一天,什麼事情也沒做。但是當我們有一個非做不可的計劃時,不管怎樣多少都會有點成績。

這個普遍的經驗含有一個重要的道理:想完成某件事,就必須先有計劃。

如果工廠的主管沒有一個固定的工作進度,生產係統就會陷入困境。銷售主管知道,如果銷售員有預定的銷售配額,賣出的商品就會更多。大學教授也知道,考試時如果先定下該次考試的截止時間,學生都會準時交卷。

當你追求成功時,先設定你的目標,例如截止期限、完成日期以及強製配額等。因為你能完成“計劃去做的事項”中的一部分,而無法完成尚未計劃的事。

有目標的生活才是真正充實、有滿足感的生活。而確立目標應切合實際,將目標定得過低輕易就可實現的話,易讓人驕傲以至於產生惰性,定得過高又讓人舉足不前,畏懼三分。確立正確又適合自身發展的目標是事關成敗的關鍵。

應在自己所喜愛的行業中確立目標,自己所喜歡的才最有吸引力,才能讓思維呈現最佳態勢,注意力也更為專注。有的同學為追熱門而投身其中,由於不是興趣所在,難得找到最佳狀態的出現,結果折騰一番空餘疲憊的身心,就如同今天一個學音樂的人跑去做文秘,一些沒有多少色彩感覺的人去學美術,其結果隻能是成績平平。

盲目設定目標和沒有目標是同樣可怕的,都會導致人生的坎坷。

盲目的目標也許是沒有使之成長的土壤,也許是與己心智相去甚遠,但都是沒有真正認清自己的非理智舉動的產物。要想過得真正充實,就應該明白自己要做什麼,並且時時謹記,而這盞方向之燈隻有自己才能點燃,才能使之光亮。

你所確定的方向一定要是發自內心的,這個目標也就與自己的誌趣相連,你是追求大量的財富還是追求曠世名作,你是追求幸福悠閑還是渴望激烈競爭,你是想博學多才還是成為某一行業的專家,這些你必須清楚。確定了方向,人生才具有動力,沒有方向就會讓人日益“機械化”,到若幹年後才覺得該做某件事,可已經來不及了。不確定方向就會日益懶散、消極,無法功成名就,無法讓自己過得富裕、悠閑與幸福。

選定目標是不容易的,往往需要多次調整才能確定方向。所以,一方麵,執著的追求是應該嘉許和稱道的,但另一方麵,如果明知道不行,卻仍一條巷子走到底,明知客觀條件造成的障礙無法逾越,還要硬鑽牛角尖,這就不可取了。

目標的調整,實際上是一種動態調整,是隨機轉換。若發現你原來確定的目標與自己的條件及外在因素不相適合,那就及時改弦易轍,另擇他徑。

這種動態調整有以下的基本形式:

一是主攻方向的調節。若原定目標與自己的性格、才能、興趣明顯背道,目標實現的可能性就會減小。這就需要適時對目標作橫向調整,要及時捕捉新的信息,確定新的、更易成功的主攻目標。

二是在原定目標基礎上的調節。這是主攻方向不變,隻是變革層次的調整。若是原目標定得過高了,隻有很小的實現可能,必須調低,再繼續積累,增強攻關的後勁。若原目標已實現,則要馬不停蹄地製定新的更高層次的目標。若原目標定得太低,輕易就已實現,則要權衡自己的能力、水平,將目標向上升級。

三是在獲得信息反饋之中調節。即在追求原定目標中受挫而幡然醒悟,調整通道,重新把目標定在自己拿手的領域。

四是從預測未來中進行調節。社會的需要和個人的興趣、才能、性格等都經常會發生變化,要善於打一個“提前量”,進行預測。如才能的發展與年齡大小關係極大,任何才能都有其萌發期、發展期和衰退期,這樣順勢而為,作出設想、規劃,顯然對目標定向是大有益處的。

五是對具體階段目標視情況進行調節。大的目標要終生矢誌追求,而小的階段目標則可以進行適當的調節。

當然,在現實生活中,需要調整目標的情況是複雜多樣的,這就需要年輕人堅持靈活性,在必要的時候,把各種形式結合起來。

建議七:自信是獲取成功的利器

自信不過是一種感覺,如果你用肯定的態度去對待,久而久之它就會變成一種實在的行動。自信是獲取成功的利器,可以讓你通往成功的道路平坦、易行。

有許多同學總覺得自己其貌不揚,或者在學校裏人微言輕,又或者覺得自己口才不好、人緣較差,或因身體某一部位的先天缺陷,進而懷疑自己將來成功的可能性。其實,這都是由於自信心不足在作祟,這種心態極大地限製了你有可能取得的成功。

自信心缺乏,一般都是因為曾經遭受過失敗的自尊心在作祟。自尊心在很大程度上阻礙了人表現自己的能力,而且一味強調自尊,過分壓抑,也往往阻礙了人在失敗後有可能的東山再起。

自我責備、自我貶低也是最具破壞力的習慣之一。有些人經常以這樣的方式傷害自己,似乎很樂意暗示自己是一個渺小的人,一個毫無價值的人。

其實,人來到世上,就應該堂堂正正地站立於天地之間,昂首挺胸,目視前方,毫無畏懼地麵對生活。